吉林农村报
  首页
第07版:理论

善用新媒体 创新思政课

穆松林

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新媒体时代,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这既给思政教育提供有利机遇,也带来全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这为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课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善用新媒体技术,充分发掘新媒体的教育潜能,持续提升课程质效,更好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新媒体技术使思政教育突破了课堂、学校和知识的传统边界,以“两微一端”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学校思政课必须积极应对。一方面,网络媒体信息的虚拟化、碎片化呈现,导致出现的信息良莠不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看待问题、思考问题的角度、广度和深度,思政教育要更加强化价值引导作用;另一方面,新媒体信息的多样性、复杂性,不仅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一定影响,也对传统思政课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提出新的要求。同时更要深刻认识到,新媒体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等特点,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此,应顺应新媒体发展潮流,变被动为主动,科学合理地掌握和运用新媒体技术,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及时调整完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不断创新话语体系、优化内容供给,使思政课教学更有导向、更有情怀、更有温度。

运用新媒体,持续优化课程内容,提升思政育人的思想性和理论性。思政教育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在于其信息传递的形式是否活泼,是否更容易引起共鸣。但是“徒有外表”显然是不够的,更关键的依然是被传播的信息内容。因此,要紧紧围绕课程内容建设这一核心,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展现与交互优势,全面推进教学模式改革、课程内容革新与学习方式变革,突出课程时代感、导向性、现实性和前瞻性。要借助新媒体了解学生的思想困惑、兴趣爱好和社会关注点,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从大学生丰富的生活中挖掘素材、汲取灵感,以“第一手”信息和学生视角来打造能够引起广泛共鸣的原创鲜活内容,把话说进大学生心里、装进大学生头脑里。要积极借助新媒体平台将教学内容、参考资料等传输到网上,让学生可以随时学习,并以此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互动,不断提高思政教学效率。

运用新媒体,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模式和方法,提高思政课教学吸引力和亲和力。新媒体技术应用到教育领域,使得教学不再是简单的“我讲你听”的灌输式,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把单向传递变为双向互动,真正实现课程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要树立“思政课+”和“互联网+”的教学理念,把“面对面”与“键对键”结合起来,最大程度发挥信息技术的正向效应。根据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主体意识强和表达愿望强等特点,注重方式方法,借用新媒体模式,增加课堂互动性,激发课堂活力,丰富教学手段,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更好地调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地位的有机统一。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新媒体运用能力,全面增强思政育人的创新性和有效性。高校思政教师是承担思政课教学和研究职责的专职教师,是高校担负“铸魂育人”职责的重要力量。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广大思政课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加强创新,使思政教育教学活起来。高校要多措并举,强化培训,引导和鼓励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熟练掌握应用新媒体技术,不断培养教师的新媒体信息资源收集与整理能力,使之具备敏锐的新媒体信息应用意识,能够统筹运用信息资源,从而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更多更鲜活的教学资源。广大教师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适应新形势,加强新媒体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并将其科学引入思政课课堂,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和使用新媒体,持续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思政教育时代感和吸引力。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辽源分院)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