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8版:流行阵线

清明: 警策人间一幅画

施立学 吴亚楠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山苍苍,水漾漾,人们追念先祖,缅怀先贤,敬仰先烈,释怀哀思,意在顺天应时。清明节前后,春社、双蝶节、踏青节、西王母蟠桃会、上巳及寒食诸节融入,犹如一壶杏花春酒,醉了众多天南地北富有情趣的节日习俗。“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携手天文,清明以绵绵春雨,洗冬之灰黄为青翠,濯天地浮尘为清朗,拷贝出一幅警策人间的水墨丹青。

这幅画,慎终追远。“贤愚千载知谁是”“士甘焚死不公侯”,千百年来,清明首祭介之推,清明之神,忠孝之魂;炎帝、黄帝、孔夫子,民族精神的化身;乡贤先贤与先烈,忠孝文化的地方楷模;千门万户列祖列宗,体现对血缘先人的感恩。对于先人和父母恩德,子女以“孝”表达。这种“孝”,体现在儒家思想中,就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据吉林《永吉县志》记载,是日“家无贫富,必携酒馔,祭墓培坟”。在古代中国,人们“事死如事生”,祭祀也上升到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高度。“追思”是温故知新的文化盛宴,既是民族自身良知的灿烂,也是对民族历史的精神赡养。“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通过追思与缅怀,达到“敦亲睦族”的节令境界,这是清明传统留给人们的宝贵财富。

这幅画,踏青游艺,和谐万物。清明,“草色遥看近却无”,游子寻春,或称踏青草,古人谓之“青履”。《周礼》说:“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郑玄认为,这是“重天时,权许之也”。及至唐宋,已见清明游春之盛,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记载了清明踏青,男情女恋,而让唐代风流倜傥的诗人崔护,惆怅终生的故事。春日游,既有“绿杨影里,海棠枝畔,红杏梢头”“杏花吹满头”的乐趣,也有“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的热闹。

这幅画,敬畏自然,避邪求福。寒食节又称禁烟节、冷食节,并不源自介之推,同清明节一样,天文使然。《周礼》载:“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而春天东方的苍龙七宿升起,七宿中的心宿,即为大火星,按阴阳五行生克关系,春天最易起火。古人在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火,但火灾又经常给人类造成极大的危害,于是人们对这种不可预知的“火”便产生了畏惧。火崇拜,就这样成了人们的一种潜在意识。所以《周礼》中有遍街摇木铎,提醒人们“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的禁火风俗。插柳和戴柳,是清明护佑生命的风习时尚,春柳留春,人们用青青的柳枝挽留青春。《奉天通志》载:“清明,插柳门首,小儿女皆折嫩柳,曲作连环簪头上,名曰柳树狗。” 依照“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的谣谚,妇女则结杨柳球,插于鬓边,象征新嫩蓬发,青春不老;男人身上佩柳,儿童吹柳管(俗称柳哨)。是日,家家藏柳,户外植柳,以柳为崇拜的图腾。尚柳形式纷呈,有用面造枣(小面饼)飞燕,柳枝串之,插于门楣,名“子推燕”,翩翩欲飞;有插新柳于屋檐,俗意可以“明眼”;儿童则戴柳条帽,以为可祛疫鬼;又有以是日柳叶焦或青占农作物丰欠之俗,“清明柳枝青,百谷又丰登。”“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比邻诸姊妹,一枝斜插绿云翘。”清明柳,袅袅嫩嫩,把清明打扮得清清明明,生机蓬发。

清明的饮食与春季养生护生有关,有寒食燕、清明团、清明饭等。俗话说:“屋檐滴水,点滴不移。”它常常被用来规训人们,文化的惯习可以一代代复制。

“清明”二字,本意指天明地洁、气象清朗之境。日暖,天朗,风和,雨沛,草尽染绿,木咸丰茂,山川河流,一片欣然。四野如市,车水马龙,清明,警策人间一幅画:报本反始,寻根回源,清明,历史价值丰厚;祓禊不祥,憧憬美好;亲近自然,心存感念。清明,不仅仅是一种时令、节气或礼仪, 还是人们通过修身,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绝好时机。

清明,警策人间一幅画。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