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村报
  首页
第08版:理论

写好应用型人才培养“大文章”

刘翠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培养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当今世界人才的竞争首先是人才培养的竞争。”作为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基地,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应进一步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严格按照国家对转型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立足办学优势,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入探索适合学校发展实际的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之路,努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突出,具有创新思维、创业能力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当前,我国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期,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来突破“卡脖子”技术,也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来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做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应用型人才培养应体现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要充分对接现实、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岗位适应性、技术创新和就业竞争能力。因此相关高校在办学中必须树立以“应用”为主导的人才教育理念与培养目标,在深入了解国家相关要求、区域经济发展、行业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基础上,结合自身办学定位、特色、资源,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培养方案,强化顶层设计,培养更多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做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是关键。相关高校应立足办学资源和优势,凝练学科方向、构筑学科平台,打造适合基础工业行业、支柱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特色专业群,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类型多样、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因此必须进一步的加大课程建设力度,兼顾共性与特性、通识和专业、必修和选修、理论和实践、课内和课外,不断完善“既强理论更重实践”的课程设置框架,探索建构集专业基础知识、知识开发应用、素质拓展和实践技能训练一体化的综合课程体系平台,更好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科学模式,努力实现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相统一、教学标准与行业标准相统一、课程体系与职业能力相统一,并保障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和职业方向意识,有效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走好产教融合之路。产教融合是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根本要求和有效途径,其实质是促进教育系统和产业系统相关资源的优势互补,通过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为此,就要创新办学模式,把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理念贯穿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校内打通融合渠道,实现资源共享、平台共建,促进跨学院、跨学科的交叉融合、互动发展;在校外汇聚各类社会资源、拓展育人空间,与政府、行业产业和用户实现多元主体的跨界整合、协同创新,持续推动教育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融合,校内、校外教学资源相融合,形成教育和产业融合发展的大格局。要从理论、实践、应用三个维度,打造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平台,充分发挥各类育人主体作用,通过联合开发课程、编写教材,共建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等形式,打通育人和用人的“最后一公里”。要充分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完善产教融合组织机制,助推产教融合走深走实,进而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作者单位:长春工程学院)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