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17版:新中国“吉”精彩

绿水青山迎客来

——一份来自我省“两山”转化实践的微观察

在吉林园池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中华秋沙鸭雏鸟潜水、觅食、栖息的有趣画面。多年来,吉林省在中华秋沙鸭等濒危野生动物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据2023年统计,在吉林省繁衍停歇的中华秋沙鸭已有600多只,是5年前的1倍多。 赵冷冰 摄

吉林延边汪清林区的千年东北红豆杉。(吉林长白山森工汪清林业分公司供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

我省是林草资源大省,自然底蕴丰厚,多年的实践与探索,生态“含绿量”转化为发展“含金量”的生动故事不断演绎。于绿色中挖掘大美,于森林中探索新路,这是一条独具吉林特色的生态保护之路,也是一条“两山”转化的发展之路。

生态“颜值”渐显经济价值

秋风渐凉,鸭绿江水清澈而宁静,倒映着两岸秋景。一切都仿佛慢了下来,平添了几许“远方的诗意”。

秋日的集安市麻线乡下活龙村凉爽宜人,旅游热潮依然没有消退。

村落里的农家民宿“小颖渔家湾”即将迎来一批客人,民宿主人宋秀影一大早就忙活起来。“去年我家民宿收入相当不错,游客们很喜欢这里的农家味道。”宋秀影说。

小村依山而建,傍水而眠,鸭绿江集安段流经此地,江面开始变得开阔,水流渐渐平缓,是鸭绿江集安段“渔猎”的首选地。开窗见景、出门见绿、抬头见蓝,良好的生态,成为下活龙村发展的“金名片”。经过多年发展,初步形成了集边境风光、渔猎文化、渔坞民宿、农事体验的旅游休闲栖息地,乡间美景和田园之乐,让人流连忘返。

在吉林广袤的乡野,青山绿水间,一条条蜿蜒交织的旅游公路串起农庄、果园和民居,拓宽了“两山”转化实践的新渠道,也串起了富民的机遇和希望。

多年来,在科学的规划与布局下,我省乡村旅游实现了多点开花、产业深度融合的崭新局面,从生态资源变生态资本,让“美丽颜值”产出“黄金价值”,不仅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蓬勃发展,更让昔日的绿水青山转化为今日的金山银山,让生态美、产业旺、百姓富逐步变为现实,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山水添绿拓展生态价值

放眼吉林,“两山”转化的实践不止铺展在乡野田园,还呈现于山林之中,“静躺”的生态资源被赋予“能动”价值,实现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的有机统一。

秋日的午后,双辽市一马树森林公园树高枝繁,凉意悠然。这里森林覆盖率达95.7%,漫步于森林步道,秋风清凉,这里无疑是一处极具舒适感的休憩目的地。

40年来,这里一代又一代林工辛勤付出,实现了针叶林在吉林西部沙地生长培育,昔日贫瘠的沙地荒滩成为枝繁叶茂的林海,为发展森林氧吧、康养休闲旅游打下基础。“去年,公园建设了新的游客接待中心,翻建了原有的动物园,公园整体质量得到提升,游客数量有较大增长。”双辽市国有林总场副场长于礼明说。

好生态的叠加效应显现。毗邻公园的数个村屯开展农家乐、采摘园、垂钓园等旅游服务项目,开创了场村协作、共同发展旅游的多赢局面。

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森林旅游、森林康养……吉林立足资源禀赋和区域特点,不断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银山”成色更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在吉林各地,在“两山”理念的实践下,绿美生态建设深入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湿地公园、自然教育、生态研学亦成为吉林大地上的亮丽风景线——

赏荷花、乘红船、观水鸟!查干湖从昔日荒山野岭变成如今的满眼青绿,已成为保护与发展相得益彰的典范。

在永吉县,水木年华亲子教育营地是国有林场改革的成功范例,越来越多的游客来此开展农业科普学习、农事体验、亲子游。

大布苏自然保护区结合泥林资源,规划出7个科普区和近40个研学课程。成为林业自然教育的新阵地……

山水更显“颜值”,发展更有“价值”。秀美独特的山水田园蕴藏着“守绿换金”的生态价值蝶变,也让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的内涵和外延持续拓展。

守护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家底”

保护生态是为了更好的发展,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是实现高水平保护。

在吉林东部山区,山高林密,远程视频监控、无人机巡查等信息化手段在巡林护林上大显身手。

走进通化市辉南县林长制指挥中心,工作人员正通过大屏幕上的管理平台,同步观看护林员网格巡林情况。

近年,当地探索智慧林业管护模式,建设林长制智慧管理平台,实现森林资源动态监控和管护人员实时调度,为全县生态资源护航。

“智慧管理平台,既能在线查询森林资源分布状况,又能随时掌握责任区域、任务完成及护林员巡护轨迹等,做到实时监管、在线调度,实现对全县13余万公顷林地智能化管理。”辉南县林长制工作科负责人孙立平说。

在吉林,全面推行林长制以来,839万公顷森林和82万公顷湿地得到有力保护。数据显示,自开展第三个十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规划以来,全省共完成造林绿化面积807.1万亩,超额完成规划阶段任务目标。

拥有丰富生态资源的吉林,始终把生态保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推进,“绿水青山黑土地、蓝天白云好空气”成为吉林优美生态环境的生动写照。

擦亮蓝天——蓝天保卫战是污染防治攻坚的重中之重,我省针对不同时段污染特征,坚持科学治污、精准治污,分阶段推进各项重点工作。

山林添绿——全面推进“绿满山川”森林植被恢复、“林廊环绕”防护林建设、“水草相依”草原湿地保护修复、“城乡一体化”绿化美化等林草湿重大生态工程,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湿地保护率均有稳步提升。

守护碧水——在源头防控上,开展入河排污口整治,避免污水直排入河;在断面管控上,严格实行“四个第一时间”管控机制,压实各级工作责任。此外还推进实施了一批人工湿地、生态缓冲带项目,从过去单一追求水质提升向“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方向转变。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未来,在持续探索“两山”转化的实践中,吉林还将涌现出更多人与绿水青山相互成就的发展故事,依托绿水青山稳步前行,寻得金山银山。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