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14版:新中国“吉”精彩

大美长白山 恰似天上来

美丽的长白山天池。 (资料图片)

“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

不咸山,即为长白山。这是《山海经 ·大荒北经》中对长白山的记录,也是中华古籍对长白山的最早记载。

为什么叫不咸?几十年来,争论不少,定论却无。

但这些争论,穿越历史数千年,涉及科目庞杂繁巨,倒是为长白山增添了更多神秘的人文色彩。

于是,有人问:长白山到底是啥?

问题直白,若浅浅作答可用“度娘”敷衍,深作解读恐怕无人说得清楚。

当下,“大长白山区域”这一概念成为网络热词。如何以长白山为核心,打造大长白山区域旅游空间格局?这是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所以,说长白山,就不能只说长白山。

从“东北屋脊”望向世界

看长白山,需要天池的视野。

丁刚说:“天池的视野,也是我的视野。”他是长白山北景区主峰管理部的负责人,自是见惯了天池上空的云开雾聚、月起日落。

清晨5时,从长白山北坡脚下的二道白河小镇出发,与丁刚一同登上天池。

山风劲吹,撼不动天池水丝毫。

作为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的“东北三江源”,这个被托举在2000多米高空的火山湖,吸纳汇聚天上的降水和地下的涌泉,湛蓝碧透,清静深邃。

丁刚习惯早起,为一天的工作打出提前量。

“我们要在游客到达前对景区内的各种设施进行检查,确保游客的游玩体验与人身安全。”丁刚说。

今年“五一”假期,长白山景区累计接待游客同比增长119.32%。截至8月31日,2024年长白山景区累计接待游客237.51万人次,同比增长26.91%。

每一个百分比的增加,对丁刚作为游客的“守护者”来说,是严峻的挑战。但对于长白山来说,意味着更高的关注度。

在古代,长白山远离主流叙事区,文人墨客的笔下,长白山的踪迹罕见。与中原地区名川大山相比,史料对长白山的记载也相对较少。

新中国成立以后,受气候因素影响,旅游一直以来并不是吉林省的优势产业。

2007年,长白山景区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自此,长白山景区从国家层面,被给予了世界级品质的认定。

2016年,吉林省推出《关于做大做强冰雪产业的实施意见》,在全国首次提出冰雪产业的概念。长白山因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优势,开始迅速地进入公众视野。

2023年,长白山景区全年共接待游客274.8万人次,同比增长260.5%,较2019年同期增长9.4%。2023—2024年雪季,长白山景区接待游客72万人次,比2018—2019年雪季增长164.3%,冰雪旺季日均接待量超万人次,创历史最高水平。

今年6月,长白山世界地质公园正式揭牌。至此,长白山集齐了“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世界最佳自然保护地”“世界地质公园”三张国际名片,让我们有了与世界顶尖旅游目的地媲美的底气。

风起长白山,从“东北屋脊”望向世界,吉林人的目光高远——本来,长白山,就不仅仅是长白山。

“大”字里的长白山发展逻辑

历史长河中的长白山不仅仅是“白”。

作为一座火山,在经历了远古时期的频繁喷发之后,她让整个东北呈现出多种颜色。

她“融冰火”,有火之红,冰火奇观浑然天成;她“造山水”,有水之蓝,哺育三江;她“孕生灵”,有山之绿,滋养生灵,泽被万民。

长白山,是东北人心中的地理与文化原点,围绕在她磅礴身躯周边的,那些数不清的迷人故事,也足以定义东北。

在长白山,董嫂家喻户晓。她的“生意经”,在长白山念了30余年。

她经常谦称自己“只是个卖鸡蛋的”。但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她的生意从简单的批发零售,到承包温泉煮鸡蛋,再到旅游产品销售、餐饮、住宿、旅行社服务,事业蒸蒸日上。

从“一蛋独大”到“多元发展”,董嫂说:“是长白山成就了我。”

从董嫂的“生意经”中,我们可以窥见长白山的发展逻辑。

放眼当今旅游市场,“独苗”的模式已经落伍,全域旅游的时代悄然到来。长白山“一山独大”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一山之外”的风采。

一山之外,有刚刚崛起的网红之城延吉,有“一眼望三国”的“东方第一村”,有图们白龙村古部落建筑群,有5A级的六鼎山文化旅游景区,有美轮美奂的松江雾凇,有人参之乡的美丽传说,有四保临江纪念馆,有杨靖宇将军殉国地……

从长白山到大长白山,一个“大”字,首先将吉林市、通化市、白山市、延边州这四地串联到一起。

当然,现代旅游业体系,不是在传统旅游业大盘下“打补丁”式发展。

大长白山区域旅游空间构想,既要满足当下市场的需求,也要对产业落位进行提前布局,从而引导未来市场需求。

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高芸认为,“大长白山”的构想,涵盖了从重塑发展格局到优化产品供给等多个方面,它有助于吉林省旅游在多个维度上实现均衡发展,确保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同时也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长白山有望从“末梢”成为“支点”

2025年,沈白高铁将建成通车。

从北京来的高铁,到时候只需4个小时就可抵达长白山。

此前,乘坐敦白高铁,需要7个半小时。

作为中国十大名山之一,长白山的山岳垂直景观首屈一指,但同时高海拔、临近边境线造成的交通不便,给长白山旅游业的发展一度造成不小的阻碍。

仅仅一个“上山难”,便让“名山”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晨曦微露,在长白山畔的边陲小城,胡爱民一早就到达行车室,开始晨检工作。

作为沈铁集团延吉车务段长白山站党支部书记,他平均每天目送1万多名游客从这里中转。

“以前上长白山,咋也需要个小三天,现在高铁来高铁走,一天就够用。”在延吉车务段工作了31年,胡爱民说,“便捷的高铁不仅拉近了游客与长白山的时空距离,也为当地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增长动能。”

“但从北京到长白山的行程时间若再缩短3个半小时……”胡爱民说:“对于长白山来说,这可是天大的事儿。”

2021年,敦白高铁开通,长白山进入高铁时代。

沈白高铁开通,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高飞认为,长白山将迎来大高铁时代。

“大高铁时代到来,对长白山是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也是一个挑战。”高飞说,“据估算,几年内长白山景区接待人数可达500万人次甚至千万人次。”

接待人数的上涨背后,还有更大的变化。

有专家认为,北京到长白山4个小时的行程,极有可能将长白山从游客出行的“末梢”,转变为撬动整个大长白山区域旅游版图的“支点”。

换言之,以往从长春、延吉奔赴长白山的游客,极有可能把长白山作为第一站,并以此为中心,辐射吉林省内其他景区。

站在长白山之巅,俯瞰这片广袤大地,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音与时代的脉动交织在一起。

曾经的艰难险阻,如今已化为通途。远方的游客,怀揣着对自然的敬畏与向往,奔赴而来。

长白山,不再是寂寞的守望者,而是世界旅游舞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其雄浑的气势、秀美的风光,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迎接未来的每一个黎明。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