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9版:新中国“吉”精彩

“科技范” 耕出 “智慧田”

本报记者 陈沫

在永吉县万昌镇禾谷丰水稻种植合作社,依托智慧农业系统,坐在大屏幕前便可远程监控和指挥田间收割情况。 (永吉县委宣传部供图)

风拂涌起千层浪, 又是一年鱼米香。

眼下,永吉县万昌镇禾谷丰水稻种植基地迎来丰收。一株株稻谷连成金色的海洋,稻穗在微风中泛起稻浪。多台联合收割机正开足马力在稻田里来回穿梭,轰鸣作响之间,稻穗卷入机器,谷粒如流金倾泻。

合作社负责人张帅则坐在一台大屏幕前远程监控着田间情况,用对讲机指挥收割。“农田里安装了109个摄像头,坐在家里就可以实时观看每块地的作物情况,现在基地是机械化统一收割,收到哪块地了,连稻穗粒儿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张帅说。

张帅是回乡创业的“米二代”,他觉得现在当农民很幸福。

幸福源自现代化——依托智慧农业系统,安装全域高清可视鹰眼系统、环境监测基站、农作物长势状态物候相机等智慧农业设施,这些设备与技术覆盖了农田监测、病虫害预警与防治、土壤分析等多个环节,实现了农田管理“天上看、云里算、掌上管”。

在万昌镇,当地种植的12.5万亩水稻已经实现了从播种育秧、深翻整地,到施肥插秧、肥药喷洒,再到收割入仓、磨米包装的全过程机械参与。

放眼全省,各县(市、区)纷纷利用数字化手段改造提升传统农业:产业大数据“量身定制”种植规划,无人驾驶农机智能精播,无人机撒肥撒药效率翻倍……一幕幕生动场景诠释了数字时代下乡土沃野的巨大变化。无论是春播夏管,还是秋收冬藏,农业生产的各环节都不乏“智慧因子”。多样化的“智慧”操作模式,让农业逐步从“靠天吃饭”向“看天管理”转变,从“汗水农业”向“智慧农业”升级。

数据显示,吉林省粮食总产稳步增加,连续3年超过800亿斤,正不断向更高产能稳步迈进,“藏粮于技”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2019年,省农业农村厅组织建设运营商整合32套服务“三农”的应用系统,将底层数据打通,建设一个数据中心支撑下,具备省、市、县、乡、村五级架构的吉林省数字农业农村云平台(简称“吉农云”)。

“吉农云”是我省数字农业建设的成功范例。自推广以来,全省应用“吉农云”的农民合作社已经达到近2000个,建立起智慧农场60个。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吉林正依托“吉农云”等数字农业管理平台,加速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

关于智慧农业的深度推进仍在继续。今年8月,吉林省数字农业产业园正式启动。这是我省首个数字农业产业园区,园区规划设计了农业农村新质生产力展示中心、数据要素促进与培训中心、大数据标准与研发中心、数据资产管理中心和低空经济应用中心5大中心,洽谈引进“吉农云”共享元服务联合体70家成员单位。

吉林,正在加快推进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脚步,农业智能实践愈加多元,正将全省农业引向前所未有的智能高效时代,走出一条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的智慧之路。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