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7版:新中国“吉”精彩

向“新”而行 以“质”谋远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吉林实践

本报记者 华泰来

大安市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通过大力发展风电产业,极大地助推了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能源结构的优化。图为位于新平安镇的风力发电机组。 本报记者 丁研 摄

2024年8月25日,一汽解放举办了新能源万辆突破活动,同时向客户交付今年第10000辆新能源车。这是一汽解放新能源事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展现了一汽解放向新能源转型、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坚定步伐。 (资料图片)

近年来,松原市紧抓绿色能源发展机遇,实现了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吸引了中车集团、正泰集团等企业在此建厂,打造新能源产业链。图为中车松原新能源产业基地风电扇叶生产线。 (资料图片)

长春禹衡光学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总装配车间进行编码器精密结构调整工序。 本报记者 石雷 摄

通化县不断强化人才引领科技创新工作力度,实现了一批生物制药企业快速崛起。图为通化东宝药业包装车间。

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是吉林西部千万千瓦新能源制氢基地的组成部分,是为白城市打造“中国北方氢谷”创新构建的一个战略性项目。项目建成投产后,年产绿氢3.2万吨,年产绿氨18万吨,可安置就业岗位300余人。 (资料图片)

近年来,一汽红旗凭借卓越的产品品质和品牌影响力,在国内汽车市场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随着产品线的不断丰富和技术的不断创新,红旗品牌的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赢得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图为工人正在进行电池合装作业。 本报记者 丁研 摄

近年来,长春市全面推动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等传统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引进高科技龙头企业,逐步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新格局。图为位于双阳区的吉林省通用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智能化生产车间。 本报记者 丁研 摄

长春市全力助推医药健康企业创新发展,一批高科技企业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图为金赛药业工作人员在对产品进行检验。 本报记者 石雷 摄

依托生态禀赋,厚植资源优势,吉林省把做大做强冰雪产业作为引领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图为长春冰雪新天地夜景。 (资料图片)

2024年3月21日,由中车长客自主研制的全球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顺利完成时速160公里满载运行试验。 (资料图片)

近年来,我省着力推动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应用物联可视、遥感技术等数字化前沿科技,革新农业生产方式,智能操作、精准管理,让数字化赋能农业现代化发展。图为双辽市农林村无人机植保队正在田间作业。 (资料图片)

多年来,吉林化纤坚持存量优化升级、增量创新发展,致力于培植新质生产力,全力推动纤维材料、复材制品、化工医药、绿色能源四大板块齐头并进,持续做强做大四个纤维主业。图为纺纱车间涡流纺生产线。(资料图片)

吉林石化炼油厂600万吨/年Ⅱ常减压装置。 (资料图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业大省、生态强省,吉林省是我国汽车、化工、电影产业的“摇篮”,创造了众多“第一”,更是连接东北亚经济圈的重要纽带。吉林发展新质生产力,事关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事关东北全面振兴,事关国家发展大局。

纵观吉林,白山松水,“新”意盎然。

中国一汽、中车长客、长光卫星等“吉林制造”享誉全国;

近1亿亩黑土地得到有力保护,粮食产量已连续3年超过800亿斤;

66所高等院校、106个科研机构和众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奋战在科技创新前沿;

……

抢占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构筑新优势,吉林大地正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速催生新质生产力涌流,质量发展的奋进曲激扬奏响。

以新质生产力的如椽巨笔,吉林正书写着东北振兴新答卷,支撑着吉林牢记嘱托、全面振兴的底气。

●上天入地——

向制高点冲锋

俯瞰大地,“吉林制造”的汽车与轨道客车驰骋南北;仰望苍穹,“吉林星云”卫星矩阵闪耀苍穹。

装备制造业,历来是吉林经济的一张亮丽名片。如今,吉林正以新技术、新要素、新模式引领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一声令下,一辆新能源轿车呼啸着撞向障碍物。“砰”的一声巨响,电池安全性能的测试数据、影像等资料已在后台显示。类似试验,在中国一汽科技创新基地的新能源整车碰撞实验室里,一年要做上200多次。

全球汽车产业转型的关键期,中国一汽全面进军新能源汽车,在“三电”(电池、电机、电控)、“五智”(智联、智舱、智驾、智算、智能底盘)关键技术上实现一系列开创性突破,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唯有变化才是永恒,唯有创新方可持续。只有科学识变、创新应变,才能在变化中求得发展、在创新中赢得未来。”中国一汽董事长、党委书记邱现东说。

今年上半年,作为民族汽车品牌,一汽红旗批发销量突破20万辆,同比增长42.6%;一汽解放整车销量达15.18万辆,同比增长15.4%。

今年3月,中车长客研制的全球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在中车长客试验线进行首次达速试跑,以时速160公里的速度满载运行,各系统数据稳定,每公里能耗仅为5千瓦时。

“轨道交通装备向着绿色低碳方向发展,氢能是一个可选择的技术路线,此前氢能源和轨道交通装备的组合还是一个空白。对于我们而言,就是在多年积累的技术基础上,大胆突破,敢为人先。”中车长客国家轨道客车工程研究中心新技术研究部副部长王健说。

“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时速400公里跨国互联互通动车组,“龙凤呈祥”复兴号智能动车组,服务于北京冬奥会的“瑞雪迎春”京张高铁智能动车组……中车长客构建了地铁、磁浮列车等9大产品平台25个主型产品,形成全类型、全品种轨道交通产品研制能力。

今年9月,长光卫星发布了一张特殊的图片——“吉林一号”高清全球一张图,分辨率、时效性及定位精度等指标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截至目前,长光卫星累计投入研发经费超13亿元,完成“一箭41星”等发射和组网任务,实现了114颗“吉林一号”卫星在轨运行,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先后攻克了高分辨率载荷研制及卫星快速批产技术,实现了“低成本”“低重量”“低功耗”“高指标”的技术突破。

2023年,我省汽车制造业、装备制造业、信息产业同比分别增长11.4%、12.5%、47.8%。传统产业不断升级,多业支撑的新质生产力格局正在加速形成。未来3年,吉林计划围绕汽车、医药、装备、食品、石化、原材料等领域,重点支持300个以上“智转数改”示范项目,力争建成1—2家“灯塔工厂”、100个智能制造示范工厂、300个省级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

●掌握主动——

向新成果进军

掌握科技创新,方能牵住“牛鼻子”,保证吉林全面振兴赢得主动权,破除发展掣肘,一路向前。

作为全球首创颠覆性创新产品,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自主研发制造的双飞翼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因续航时间长、载重能力大、体积小巧、抗低温、抗强风的特性,在2023年火爆“出圈”。

吉林大学团队研发的亚纳米固态电解质新材料,薄如纸片,随意弯折电流仍能稳畅“涌动”,为破解固态锂电池难题提供了全新思路。

探针在生物样本上“游走”,选中不到1微米的单细胞目标,将其分离弹射至接收装置。长春长光辰英生物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研制的可视化单细胞分选仪,能为功能微生物及细胞筛选、感染性疾病快速诊断、循环肿瘤细胞筛查提供最精密的样本。

AI数据驱动算法、分子动力学模拟……长春金赛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数字化研究院内,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医药研发工作,研发成功率不断提升。追求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企业不吝投资研发,该公司公共事务总监林伟介绍,2023年公司将营业收入的16%用于研发。

在科技创新催生下,传统产业“老树开花”;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生机勃勃。

吉林启动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破茧成蝶”专项行动,支持两批104户初创期科技企业成长。投入1.4亿元对1561户企业的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给予补助。

近3年,全省累计投入3.58亿元,实施核心光电子器件和高端芯片、智能制造等17个重大科技专项,全力争取在高端芯片、新材料等领域取得率先突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显示,吉林省区域创新能力排名上升6位,提升幅度全国第一。

截至2023年底,全省累计注册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278户,增幅排名全国第2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590户,创历史新高。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重大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纷纷涌现。

我省越来越多“专精特新”企业力争在核心技术上实现创新引领、对接产业链条,让科技成果转化跑出“加速度”,促使自身发展韧性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持续提升。

仅在2023年,全省新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86户,累计达892户,15户企业入选国家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累计达68户。2023年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8.9%和17.7%。

2023年,我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构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2.3%,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部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6.8%。

今日吉林,已进入科技创新的“活跃期”。《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显示,吉林省创新能力排名提升6位,提升幅度位列全国第一。

●紧盯未来——

为新支柱筑基

当前,我省优势产业加速提升含“新”量,战略性新兴产业正逐渐转变为支柱产业,未来产业则锚定下个10年乃至更长期的发展方向。

风力发电机星罗棋布,光伏发电板鳞次栉比,能源产业链条聚优成势,清洁能源及相关产业已成为我省转型发展新动力。

“依托清洁能源,老油田在能源供给方面实现了新突破,吉林油田产出了我国第一桶‘零碳’原油。”吉林油田新能源事业部负责人贾雪峰介绍,传统的原油开采需要消耗大量能源,“零碳原油”生产用能全部来自清洁能源,可实现原油生产零碳排放。

新能源不仅给传统能源供给带来了新突破,更带动了一系列新产业落地吉林,百余家上下游配套企业协同发展。

随着中国中车集团、三一集团、华能、大唐等行业龙头企业陆续进驻,风力发电主机、叶片、塔筒、机舱罩等实现本地化生产,吉林在建设能源基地的同时,构建全产业链一体化新能源产业的步伐也日益加快。

吉林化纤集团的生产线上,雪白的原丝走过300多米长的生产线,变身为新材料中的“黑色黄金”——碳纤维。

新材料是我省近年来着力打造的优势产业之一。2023年,吉林出台了《关于推动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举措(2.0版)》,同时组建吉林省碳纤维产业联盟、开展碳纤维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合作交流会,为碳纤维产业发展汇聚信心。

近年来,吉林化纤集团公司发展迅速,碳纤维产能规模已成为世界第二、中国第一。预计到2025年底,吉林碳纤维全产业链产值将实现突破300亿元目标。

嫩江湾畔,吉电股份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率先起跑;查干湖旁,中能建松原氢能产业园项目紧追不舍;三一吉林长岭风光氢储氨数字化示范项目、上海电气洮南市风电耦合生物质绿色甲醇一体化示范项目等多个项目蓄势待发……

2023年12月,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抢先布局氢能产业新赛道实施方案》,旨在抢占氢能产业新赛道,打造“中国北方氢谷”。根据这一方案,到2025年,吉林氢能产业布局初步成型,产业链逐步完善,产业规模快速增长,氢能产业产值达100亿元,带动新能源装机规模500万千瓦。到2030年,氢能产业产值将达300亿元。

与此同时,我省还出台《抢先布局新型储能产业新赛道实施方案》,抢先布局新型储能新赛道,力争到“十四五”末期,我省新型储能规模达到50万千瓦以上,综合储能时长不低于2小时,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

“我省的主攻方向是绿氢,与‘双碳’目标和全球减排方向高度契合,有望凭借在氢能产业领域塑造的新优势,进一步缩小与发达省份技术和产业发展差距。”吉林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高芸充满信心,“从氢能产业四大环节看,我省在‘制’‘用’两端同时布局、日趋成熟,相比其他省份在单一环节发展更具潜力。”

●逐绿而行——

为新动能聚力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吉林大地上,最古老的产业——农业正在逐绿而行,绿水青山、冰天雪地则成为了充满活力的朝阳产业。

吉林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内,“无人农场”的春种、秋收均由无人驾驶农机完成,农民无须再走进田间地头。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无人化,给传统农业插上科技翅膀,实现了让黑土地产粮更高的目标。

“无人驾驶农机智能化程度高、操作简单、行驶路径规范、轨迹偏差小,直线定位精度能达到厘米级,播种、收获效果非常好。”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介绍。

近年来,我省着力推动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应用物联可视、遥感技术等数字化前沿科技,革新农业生产方式,智能操作、精准管理,让数字化赋能农业现代化发展。种地正从以前费神费劲的“苦差事”,变成省时省力的“轻巧活儿”,实现了农田管理“天上看、云里算、掌上管”。

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促进了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我省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粮食产量,确保了粮食供给的稳定性。我省作为国家粮食稳产保供的“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加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冰与雪,是大自然的礼物,是吉林的天赋,更是全新的机遇。

在冰雪旅游热度持续增高态势下,今年一季度,我省文旅交出了一张亮眼的成绩单:接待国内游客同比增长95.4%,实现国内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07.1%;接待入境游客同比增长897.9%,实现入境旅游收入同比增长842.2%。

依托生态禀赋,厚植资源优势,我省把做大做强冰雪产业作为引领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转型升级的突破口,着力构建特色现代化冰雪产业体系。

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动旅游产业再上新台阶。深入实施旅游万亿级产业攻坚行动,努力打造世界级冰雪品牌、冰雪旅游胜地和避暑胜地,旅游总收入突破6000亿元。

今年,我省着力打造江上游船赏雾凇等73项冰雪旅游新产品;32条“冰雪直通车”线路让旅游团队可由省内主要机场、高铁站免费直达各大滑雪场及度假区……暖心贴心的服务保障,助力我省冰雪旅游热度持续提升。

国产红旗雪车、辽源雪蜡车、自发热冰雪袜等产品亮相北京冬奥会;吉林省金仑科技公司研发制造的国产滑雪模拟器销往全国各地……抓住冰雪产业发展机遇期,我省培育冰雪装备器材龙头企业,塑造冰雪装备制造业完整产业生态。

“我省着力构建以冰雪旅游、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和冰雪装备为重点的‘4+X’冰雪经济体系。全要素、全链条、全领域做好‘冰雪+’文章,打造世界级冰雪品牌高地。”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孙光芝表示。

●双链融合——

为新发展赋能

一个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难免遇到制约因素。对吉林来说,本地转化能力偏弱、整体产业链长度不够,是无法回避的关键问题,必须迎难而上。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正是解开吉林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问题的“金钥匙”。

“要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用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双轮驱动。”省科技厅厅长李岩说。

打破科技成果和产业化“两张皮”。吉林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疏通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连接的快车道,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科技成果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从“独自绽放”到“实现共赢”。吉林围绕产业创新强化需求和场景牵引,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深度协同,推动政策、人才、资金等要素向企业集聚。

“引育留用”让人才扎根充满干劲。我省出台“人才政策3.0版”,安家补贴发放、子女就学安置、配偶就业安置等措施。2023年,高校毕业生留吉就业创业达13.3万人,留吉率创历史新高。全省高端人才连续两年进大于出,累计超过4万人次享受到人才政策红利,“用项目吸引人,用事业留住人”的生态渐成。

发展新质生产力,吉林“内外兼修、本末兼顾”,努力实现创新研发再突破,产业链条再拓展,服务载体再筑牢,质量品牌再塑造,服务保障再细化。

在吉林禀赋突出的新能源领域,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带来的效果尤为明显:产业链条聚优成势,关键部件实现本地生产,相关产业已成为我省转型发展新动力。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丁一兵认为,我省近几年特别成功的一点,就是对一些重点产业的布局,并以重点项目去打造高端产业链,通过不断向上下游延伸,带动整个产业深度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比如汽车制造。新能源汽车带动汽车电子产业、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这也是一个大的产业集群。通过核心重点的企业项目和产业,带动整个产业链、产业集群发展,这是我省近年来制造业取得突出发展成效的重要原因。”

发展新质生产力,吉林既有充足的底气,更有巨大的潜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下,吉林正加速催生着新质生产力涌流,推动高质量发展向“新”迈进,奔腾前行。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