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11版:理论

用好红色资源 培育时代新人

白雪 张旭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真实记录,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必须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在思想引领、价值取向和精神滋养等方面的功能,着力从育人工作的方法创新、课程创新、师资队伍建设、红色资源挖掘、红色文化氛围营造等方面发力,将红色资源有机融入思政课程,持续用红色精神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让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薪火相传。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红色资源作为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不懈奋斗的艰辛历程,蕴含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凝聚着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对青少年来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高校应充分认识红色资源对思政教育的助推作用,把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理念深植于人才培养方案之中,融入于教学大纲之中,进一步丰富教育形式和内容,发挥好学校主阵地、思政课堂主渠道和教师主力军作用,持续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着力打造更多红色精品课程和文化品牌,用红色精神培育学生正确价值观念,努力以文化人、凝心聚力,让红色能量更强劲、红色旋律更高昂。

积极打造行走的红色思政课堂。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思政课也不是照本宣科,应具有强烈的现实关照性,必须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用红色资源培育时代新人,必须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持续拓展红色文化传播的“第二课堂”,让学生在实地考察体验中深刻感受革命精神,继而不断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吉林省拥有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宝贵素材库和有效载体。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就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优势,开发了以东北抗联精神、杨靖宇精神为核心的特色课程,通过实地体验不断加深学员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引领其知行合一。高校思政教育应充分运用这些红色教育实践资源,强化合作,积极打造行走的红色思政课堂,并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利用教育基地的沉浸式模拟场景教学模式,如通过VR技术模拟东北抗联将士战斗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体会抗联将士的艰难斗争、坚毅品格,进而让红色文化、红色精神深入学生心中。

强化红色精神传承。红色精神是党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挖掘红色精神内涵,深刻揭示其在坚定信仰、砥砺品格、引领价值观方面的独特作用和当代教育语境下的实践意义,将其作为引领时代新人成长的重要精神指引。在教育实践中,要通过形式多样的体验式、互动式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历史、在体验中感悟精神。以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为例,其依托本地红色资源,通过沉浸式教学带领学生重走抗联战士走过的道路,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革命先辈的无畏精神和坚定信仰。这种教育模式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局限,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加深对红色精神的理解和认同,在潜移默化中赓续传承红色精神,在情感体验中将红色精神转化为自身成长的驱动力。

用创新激发红色教育活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将红色资源融入思政教育、更好培育时代新人,必须遵循思政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创新意识,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持续增强红色教育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应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享、专题讨论等方式将红色文化与思政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红色文化背后的理论精髓和精神实质。可以在课堂上引入红色文化案例分享,让学生通过研究具体的革命历史人物和事件,思考革命信仰信念、革命精神,使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加深对红色文化的认知。积极创新红色教育方式方法,通过主题班会、研讨会等形式,引领学生围绕红色文化展开思考和讨论,分享心得体会,推动思维的碰撞和思想的升华。探索开设专门的红色文化课程,将红色文化要素细化为教学模块,深入讲解其历史背景、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让学生在系统学习中汲取红色文化的精髓。杨靖宇精神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坚定信念、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精神品质,能够激发学生的思想共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必须以创新思维和方法将其充分融入红色教育课程中,让学生从中汲取精神养分,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新时代背景下,深度整合红色资源与教育实践,实现历史的丰厚积淀与现实的教育需求完美融合,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这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更是对革命先辈奋斗精神的真诚致敬。高校要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蕴含的价值内涵,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让学生走近红色资源、了解红色历史、感悟红色文化、刻印红色精神,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真正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