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8版:专刊

六十载春华秋实 新时代再谱华章

——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发展走笔

风景如画的校园。

喜获我省首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两项殊荣。

校区扩建项目开工仪式现场。

学校承办2012吉林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

汽车实训室。

校园就业招聘会上,毕业生与吉林市当地企业相互了解。

鸟瞰规划中的新校园。

白山松水,沃野飘香;大国工匠,桃李芬芳。

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地处北国江城吉林市。学院的前身为“吉林有色金属工业学校”,由原国家冶金工业部创办,现为省属公办全日制高职院校,是全国有色金属行业职业教育“走出去”首批试点院校。

岁月更迭中,她催开满园桃李;新时代新征程里,她薪火相传。六十年时光轮转,六十载春华秋实。学院经历了“艰苦创建塑雏形”“稳步发展谋振兴”“转型发展成规模”“内涵发展强实力”四个阶段。兴建、升格、发展、壮大,始终与国家快速发展的不同时期同频共振,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仁不让地创造了一个个辉煌业绩,抓铁有痕地留下了一串串难忘印记。

把这些如珍珠般的故事串联起来,就是学校一部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创业史,一部别开生面、荡气回肠的发展史,一部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奋斗史……

六秩奋斗,自强不息。学校从白手起家的举步维艰到升格高职的迅猛发展,从国家级重点中专到我省首批示范高职院校,再到如今向建设职业技术大学目标的加快挺进,每一个脚印都坚实厚重,每一次成长都步履铿锵,赓续开拓者理想,构筑创新发展脉络。

往事历历在目,奋斗记忆如新。一枝一叶都是今天的宝贵财富,一点一滴都是明天的发展基石。抚今追昔,心绪涌动;昂首远眺,天地广阔。新时代新征程上,学校教职员工必将赓续传统,踔厉奋发,一丝不苟地加倍努力,去缔造巍巍学府之辉煌,奉献民族复兴之华章!

“黄金学校” 岁月流金

时下,近59万平方米的两个校区内,绿意盎然、生机勃勃。漫步在诗情画意的校园,老教师邹本祥自豪地介绍,目前,学校正在兴建新校区,新校区建成后,相当于3个现在的校园那么大。回想起建校之初的沧桑过往,邹老师感慨不已——学校始建于1964年,时称“吉林有色金属工业学校”,后又名“中国黄金矿产公司吉林中等技术学校”(简称“黄金学校”),1970年更名为“吉林冶金工业学校”,2002年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20世纪70年代,根据我省冶金工业建设人才需求,学校设立采矿、选矿、炼钢等7个专业。

从1981年起,学校扩大招生范围,省内招生拓展为全国招生,服务对象涉及全国冶金企事业单位。招生省份涵盖湖南、山东、山西、辽宁、内蒙古五省,跨省招生扩大了学校知名度,成为学校发展中的重要标志。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学校进入振兴发展阶段。截至1989年底,学校已进入国家和吉林省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先进行列。

1989年至1994年,学校先后获得冶金部办学水平评估“一类学校”,名列吉林省“重点中专学校”和“国家重点中专学校”。学校骨干专业已达到省内一流,个别专业达到国家一流。

2002年1月,吉林冶金工业学校改建为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这标志着学校办学迈上新起点,进入转型发展阶段,开启学校二次创业。2005年12月,学院在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成为我省首家高职高专评估“优秀学校”;2006年2月,学院被省政府授予“吉林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称号;2007年11月,学院被确定为省首批重点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一年一个脚印。

2003年投资27.1万元,学校建成了国内先进、省内唯一的电气智能公共平台实验室;2005年,学校建设国家级电工电子及自动化技术示范性实训基地和国家级计算机及软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并建成高频电子技术实验室等20多个实验室;同年,电工电子及电气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被确认为国家级示范实训基地。

2017年后,学校进入内涵发展时期。在新一届领导班子带领下,学校立足新时代,聚焦新发展,扎实发展,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推进学校事业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邹本祥老师说,他在校50年,见证了学校的成长和发展。目前,我省冶金行业人才匮乏,学院领导高瞻远瞩、顶层设计,重新成立了冶金学院。 此举为服务地方经济,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打下良好基础。教务处宋立伟介绍,目前,一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正在建设中,伴随着新校区建成,即将投入使用。

以质立校 精技强能

“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要靠什么体现?”学校负责人多次对全校师生表示:“要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秉承“尚德励志 精技强能”校训,遵循“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满足社会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向着“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高水平职业技术大学阔步前行。

紧扣时代脉搏,加强顶层设计。副院长张晓娟说,现在是数字化时代,学校要做信息+和人工智能+,把传统的冶金转变为智能冶金,应对整个行业需求的变化。学校把传统的专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开辟了一条发展新路径。企业需要复合型的人才,精准对接企业也是未来趋势。

强化参赛意识,大赛塑品强师。教师王盛瑄连续三次报名参加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并在2022年首届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荣获一等奖,实现历史性突破。她说,她在第二届大赛上跨界报了高职组商业数字化能力赛项,这让她仿佛打开“新世界大门”,最终获得三等奖。“回来以后,我把赛事经验传授给学生,帮助大家了解赛项,提高参赛能力。”

坚持以赛促教,提供成长平台。据了解,职业技能大赛代表各行业技术前沿水平,所以学校紧跟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以及一些国际赛事,贴近大赛中的新技术、新领域,并通过比赛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建。2019年至2023年期间,学校参加大赛的总排名在全国1500多个高职院校中位居前列,在省内名列第三。去年,学校培养了3位全国技术能手,省级以上人才达60多人。教师水平的提高,也带动了学生技能的提高。一位获得大赛全国二等奖的2017级学生,在参赛地被山东一家企业留下,现场签约,年薪30多万元。

突出信息建设,实现更新跨越。2017年,学校信息化建设进入发展“快车道”,信息化整体建设水平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学校根据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及智慧校园整体设计要求,探索开展多场景应用融合,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建设。2023年,学校被确定为吉林省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校,并成功入选第二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试点院校。

强国必强教,强教必强师。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高质量的教育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近年来,学校以打造高质量教师队伍为抓手,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学校被评为吉林省职业教育“双师型”教育培训基地,荣获吉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吉林省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2个。软件工程学院院长朱伟华成功入选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计划——名师(名匠)培养对象。学校教师中,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1人、长白山技能名师8人、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1人、吉林省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教师3人、吉林省优秀教师1人、“双师型”教师205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6个。同时,特聘全国技术能手、大国工匠吕涛、邹峰为教授。

坚守初心 尚德励志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根本任务,也是学校不变的追求。学校一直重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

校领导说,学校深耕职业教育60年,不断优化大党建工作体系,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扩展大就业工作渠道,形成大发展的工作局面。学校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秉承尚德立志、经济强农的校训精神,发挥职业教育新优势,探索职业教育新路径,打造职业教育新高地。学校通过把企业“搬”进学校,把学生送入车间,把大师请到课堂,形成政校企跨界联动,当好青年学子的引路人、知心人、守护人,为他们施展人生抱负提供坚实后盾,助力学子在吉林寻梦、追梦、圆梦。

日前召开的学校思政课建设交流会上,校党委负责人表示,要高位谋划推动,打开课程建设“大格局”;要加强队伍建设,造就铸魂育人“大先生”;要汇聚资源合力,激发课程育人“大能量”;要善用“大”资源,创新“大”载体,汇聚“大”合力。

强化“课程思政”,打造精品课程。学校深入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不断打造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课程建设持续推进。2020年,学校有10部教材入选教育部“十三五”规划教材,入选数量居全省高职院校首位、全国第17位。《计算机应用基础》等5门课程被确定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4个微课作品入围省微课大赛。2021年,学校开展首批职业化教材立项建设,推荐参评“十四五”规划教材12部,确定20部教材为学校编写立项建设教材。2022年,立项建设了40部职业化教材。张晓娟的《电机拖动与电气控制》和罗大伟的《web前端技术》成功立项国家精品课程,实现了课程建设历史性突破。在省教育厅优质课程评选中,选送的13门课程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获奖数量位列同类院校前茅。2023年,立项建设15门在线课程,启动第三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目前,学校已有50余门课程思政示范课,基本全覆盖学校招生专业。此外,有11部教材被认定为教育部“十四五”国家规划教材。

突出“易班”建设,打造思政阵地。学校易班(网络思政)建设屡获殊荣。2023年,学校易班发展中心荣获5项全国荣誉。易班指导教师蔡忠臣介绍,学校作为连续多年全国优秀易班共建高校,在2020年、2023年、2024年均获全国优秀易班共建高校;2022年度获得全国优秀易班共建案例。

学校作为省首批易班共建高校,不断探索易班平台+微信公众号+抖音平台+b站等全媒体育人平台建设。目前,学校师生累计注册认证用户13101人,占在校学生注册认证率95.31%,实现全覆盖。学校以“微社区”建设为抓手,构建实时更新、学生喜爱的校级咨询专栏,使网络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学校紧紧围绕新时代学生工作特点,牢牢抓住网络思政教育主线,全面推进网络思政和网络文化建设,使学校育人工作始终冒热气、接地气、有生气。

回报社会 筑梦担当

2008年以来,学院加大力度,积极改善实验、实训、实习基地条件,并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新模式。到2016年底,校内实验实训室总量达161个(含项目化教室),总工位数达6219个,能够满足实训教学的要求。

坚持合作办学,共享教育成果。在对外合作办学方面,学校也取得优异成绩。对外交流办老师王凯介绍,2019年11月,学校获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正式批复,成为首批“人文交流经世项目—经世国际学院”筹建院校。在校企双方的积极推进下,统筹考虑学校专业发展情况和学生培养需要,与泰国坦亚武里皇家理工大学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采用“校—校—企”的联合办学模式,三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标准,共同实施教学。

2022年,学校入选教育部“中文工坊”项目,协同蒙古国鑫都矿业企业合作开发专业教学标准等。本项目针对“中文工坊”开展“中文+职业技能”培训、汉语提升等教学工作。

参与社会实践,贡献青春力量。校团委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邀请云南大学共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响应“创业奋斗,‘就’在吉林”的号召,让大家真切感受、了解吉林。

目前,学校有“三下乡”的队伍10多支,还有国情观察、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理论宣讲和党史学习教育团。通过社会实践,让大家看到吉林的发展。这些主题活动为青年人才留吉创业就业奠定了基础。

重视技能培训,培树专业人才。职业技能培训是学校“独门秘籍”。秦绪华老师介绍,2017年,他们几位老师赴本钢等多家企业调研,并最终打开突破口,在校开设煤气、焊接等6个工种的特种作业培训。特种作业人员需要强制持证上岗,但相关管理部门缺少合适培训场所,于是,学校和企业通过建设模拟煤气等系统,让学生现场实操。2021年,学校协助国家应急管理部开设第二期全国煤气作业考评员研修班。培训考核得到省应急管理厅认可,学校作为省内唯一高职院校获得了培训、考试资格。

培训促进招生,满足多方需求。通过培训,学生可以在校取证,毕业后到企业直接就能用。2022年,学校建成了钢铁冶金虚拟仿真实训中心,通过增加课程设置,拓宽岗位,满足了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招生工作办公室主任任琳介绍,2023年,学校毕业去向落实率达86.54%,留省就业率达68.78%。从2001年开始,学校老师围绕地方发展经济需要做市场调研,目前,学校在校生1万多人,已成为省内第一大高职院校。

满足社会需求,培养复合人才。针对企业需求,学校加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比如一汽大众公司和长春轨道客车公司来学校招聘,需求量很大,连续三年,约有1500多名毕业生到长客就业,高峰期,一年约有800多名毕业生到一汽就业,产生了“吉电职院效应”。沈飞、比亚迪等大厂,都与学校建立了合作。

学校跟随市场风向,市场缺什么学校就培养什么,用就业拉动招生,也因此在社会上得到一致的认可。

当代青年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青年一代正处于美好的奋斗季节。校歌中唱道:“长白山高松江水长 飞鸿展翅尽翱翔;志高德厚技精能强,一代天骄化栋梁!”如今,风华正茂的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正大踏步地迈向未来。

(本版撰稿:李婷 姜岸松)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