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村报
  首页
第07版:区域传真·四平

外塑“颜值” 内修“气质”

——四平市高质量推进城市建设纪实

本报记者 崔维利 高鸿

四平开运街花海。吴铁军 摄

四平城市新貌。李刚 航拍

长征解困小区改造后新貌。 秦岭 摄

四平南北河林廊秋季美景。刘学 摄

四平匠心园口袋公园俯瞰。刘学 航拍 (本版图片为资料图片)

四平市全面实施“三三九一”战略,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总目标,高质量推进城市建设,在建筑业转型升级、城市精细化管理、民生保障和改善等方面持续发力,全力打造以人为本、内外兼修、生态宜居的新时代美丽四平。

提升城市品质——

从“城市双修”到“生态韧性”

以海绵示范为引领,打造韧性城市新样板——

自2021年5月四平市获评国家首批海绵示范城市以来,市委、市政府把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作为韧性治“水”的重要抓手,通过防洪排涝设施建设、黑臭水体治理、生态水源涵养、雨水资源利用等务实举措,全力打造生态、安全、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

坚持系统施策,提升城市防洪能力。成立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颁布《四平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形成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维全过程闭环管理体系,为海绵城市建设夯实制度保障;将66平方公里的建成区划分为18个排水分区、36个重点排水管理单元,对排水管网进行全面排查监测;建立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搭建城市排水设施智能化管理平台,实现点位监测、信息汇聚、预警响应、应急调度等一体化指挥功能。新改建雨水强排泵站8座,清淤、疏通、修复排水管线320公里,雨污分流改造80公里,翻建老旧排水管线42公里,错混接改造25处,实现大雨排得出;对老旧小区、城市街路、公园广场、绿地空间进行海绵化改造,通过透水材料铺装、雨水花园建设、再生骨料换填、雨水模块安装、蓄滞空间扩容等措施,实现了小雨存得住;通过实施南北河水环境治理、西湖湿地改造提升、地下水超采治理等工程,打通行泄通道,实现蓄排平衡,消除易涝点30余处。

推进精准治污,实现水体长治久清。按照“源头控制、过程减排、末端治理”的思路,通过“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等系列措施,全力推进南北河生态修复治理。通过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等技术开展源头控制,减少径流量,削减面源污染;通过落实排水许可及排污许可制度、实施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工程、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组织体系等系列措施,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实现长治久清。

许多市民表示,海绵示范不白搞,雨季积水少了,道路干净了,小区漂亮了,“小雨不湿鞋,大雨不内涝”,太好了!

以畅通路网为抓手,构建城市交通新格局——

城市路网结构日趋完善。围绕“十五横、十二纵”道路骨干路网体系,着力打通市区“断头路”,畅通“微循环”。康平路、东丰路、接融大街、虹桥街等12条“断头路”相继开通,西湖街、慧智街等6座跨河桥陆续投入使用,完成小红嘴桥、平东桥等4座“病害”桥梁的加固改造,有效缓解了市区交通压力,方便了市民出行,提高了城市的出行效率。

静态交通环境得到改善。为缓解停车难问题,规划、建设、管理部门联合发力,建立统一的停车管理系统,盘活路内共享停车资源,提高停车位利用效率。制定出台《机动车停车条例》《城市交通体系规划》《建筑物机动车停车场(库)配建标准》,为全市停车设施建设管理工作提供遵循;改造12个露天停车场,增容各类停车泊位3.2万个,在正平广场、英雄广场修建2处地下立体停车场,增加人员密集区停车泊位;制定《城区停车规范化提升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学校周边停车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对违规占用停车位行为进行常态化清理,2023年清理占道“僵尸车”936台,查处违停行为8.4万起。

市区公共交通网络持续优化。织密线网公交。坚持“增覆盖、减重复、优接驳、促融合”原则,共优化22条289公里公交营运线路,涉及营运车辆249台,全面提升了公交营运质量。建设效率公交。在主城区规划设置4条公交专用车道,既提升了公交准点率,也缓解了高峰期拥堵问题。打造智慧公交。全面升级公交智能调度管理系统,建设19座智能候车亭、40个电子站牌等基础设施,群众乘车体验感大幅提升。

“以前从铁西区波尔多小镇到高铁站绕行需要半个多小时,现在仅需十几分钟便能轻松到达,城市道路优化升级了,给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和幸福。”市民张先生面带笑容地说。市民王阿姨也感叹道:“是啊,去哪儿都方便了,既快捷又舒适。”

以绿化提质为重点,描绘生态宜居新图景——

建设生态林廊,打造两河四岸秀美风光。栽种红松、黑松、水曲柳、银杏、美红枫、元宝枫等18种不同景观树种,铺设城市慢行系统,累计建成南北河林廊35公里。沿河实施北河公园改造、新华公园生态缓冲带建设,实现了绿树成荫、一步一景的林廊格局。

口袋公园彰显空间之美。四平市聚焦“推窗见绿、出门见景、人在绿中、城在园中”的宜居环境目标,在原有边角荒地等景致较差的“城市疮疤”地块,采取留白增绿、拆违建绿、见缝插绿等方式,规划建设口袋公园。2022年,共建成精品口袋公园28处,建设面积4.9万平方米,其中“境园”“逸园”被评为“吉林省2022年度最美口袋公园”。2023年,建设口袋公园8处,爱心公园、桃花园、初心园等相继建成开放。

城市花海扮靓英城景观。以“清新自然、赏心悦目、满城飘香”为目标,利用开运街、南四纬路的市区裸露地面和征拆未建撂荒地块,打造17.82万平方米的城市花海景观带,栽植海棠、鼠尾草、醉蝶、孔雀草、羽扇豆、鸢尾、金鱼草等30多个品种近350万余株花草,构建了花满英城、群芳争艳的立体景观,让市民和游客感受北方英雄城的勃勃生机。

每当晚饭后,家住丰翼东郡的李先生都去附近的花海溜达几圈,既锻炼了身体,还能观赏花海美景,心情愉悦。珍珠般散落各处的口袋公园总是很热闹,悠闲散步的、飞身抢篮球的、凉亭里下棋喝茶的,还有练太极、跳广场舞的……小小绿地给市民们带来了大幸福!

聚焦行业发展——

从“做大做好”到“做优做强”

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优化营商环境,工改领跑全省。扎实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全流程、全覆盖改革,从立项到竣工验收,进行跨部门、跨系统、跨层级的全流程“一网通办”,实现一次申报、并联审批、统一出件,将原有办理施工许可的13项前置要件简化为10项,审批时限由7个工作日提前到3个工作日。2022年度全省营商环境建设第三方考评中,四平市“办理建筑许可”指标获评全省第一。

强化扶持力度,推动资质晋升。出台《关于支持建筑业企业发展的若干措施》,从行业管理层面最大限度减轻企业经营压力、优化发展环境,帮助建筑企业挖掘潜力,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截至目前,累计获评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户、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户。针对建筑企业资质等级偏低问题,通过“专人包保、一企一策”方式,对信用评价合格、业绩达到标准的企业给予重点扶持,累计扶持16户企业晋升资质,为承揽大中型项目提供保障。

内外兼修发展,充分释放活力。累计引进4户域外企业,承揽老旧城改造等多项政府投资项目,累计完成产值超6亿元。出台对域外产值税收给予退费减税等奖励政策,激励企业借船出海,“走出去”建筑企业40余户,完成建筑业产值近7亿元。

推动房地产业稳健发展——

出台扶持政策,助力行业发展。2023年以来,立足全市房地产发展实际,出台了《四平市支持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系列政策措施》,包括缓解房企资金压力、强化房企金融支持力度、支持项目顺利建设、优化公积金贷款政策、释放购房需求等6个方面32项扶持政策,涵盖开发项目实行“分栋”办理首次登记、推出“商转公”贷款业务,以及支持二胎家庭购房等多方面扶持措施。

开展房产促销,点燃市场激情。2022年以来,累计举办“6.18”“双11”“5.20”、秋季购房节等4次全市房产促销活动,助力开发企业销售端回暖。房交会期间,对购买商品住房的群众给予补贴,按照100元/平方米发放家电消费券。4次购房促销活动累计成交房屋1469套,销售面积16.5万平方米,销售额8.4亿元,有效激发了房地产业活力。

注重保障民生——

从“住有所居”到“舒适宜居”

全力推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改造老旧小区,优化宜居环境。四平市将老旧小区改造作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重要抓手,系统谋划推进这一重大民生工程。目前,全市累计完成投资近6亿元,改造老旧小区260个、1309栋楼、613万平方米,惠及百姓8.3万户。同步实施老旧小区周边道路雨污分流改造81条、25.16公里。

兜底住房保障,解决安居难题。将住房保障工作作为对中低收入家庭提供社会保障的重要举措,通过实物配租(公租房、廉租房)、租赁补贴发放、按份共有产权配售等形式,开展住房保障工作。全市现有实物配租房源5894套,其中廉租房租金0.75元/平方米、公租房租金3元/平方米。按季度发放住房租赁补贴,今年前三季度累计为1409户低收入无房家庭发放补贴197.04万元。

切实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强化党建引领,打造“红心物业”。依托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行动,深入物业专项整治,全力打造“红心物业”服务模式。作为党建工作的靓丽名片,“红心物业”将物业管理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有机融合,构建起“党建引领、社区抓总、联动共治”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全市“红心物业”示范小区已达到30个,四季阳光物业、华宇物业、坤博物业等一批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做法得到有效推广。制定《四平市物业服务分级收费及规范管理规定(试行)》《四平市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监督规定》,保证物业服务“有据可查”、物业收费“有法可依”。首创“五级收费、五星服务”模式,督促物业企业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切实提升广大业主的幸福感、获得感、满意度。

扎实提升城市供热服务效能——

提高供热质量,保障温暖过冬。2022年9月正式出台《四平市城市供热管理规定》,在省内率先落实20℃最低供热标准,连续3个取暖季提前开栓供热,为居民温暖过冬提供基本保障。提升供热能力,落实“冬病夏治”,推进供热设施升级改造,2020年至今累计改造供热老旧管网123.17公里。落实“冬煤夏储”,督促企业做好热煤储备,提前完成储煤率在开栓前达到60%、元旦前达到80%的标准。畅通投诉渠道,建立供热舆情联动处理机制,保持供热服务热线24小时畅通。按照“接访即办、跟踪督办”原则,闭合式全程跟踪处置信访案件,全力保障供热相关诉求快速有效处置。

守护安全稳定——

从“隐患排查”到“精准整治”

紧盯施工安全,确保万无一失——

相继出台《关于落实建设单位工程质量安全首要责任的实施意见》《施工现场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实施要求》,督促建设单位承担起工程质量安全管理职责,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双重预防机制,实现安全责任可追溯。督促参建单位排查整改安全隐患,开展了百日攻坚、重大隐患排查整治、建筑起重机械专项整治、预防高处坠落专项整治、焊接切割作业专项整治等多项专项整治行动,共计排查整治安全隐患问题387条、检查塔式起重机289台、高处作业吊篮1590组,对28台塔吊、20组吊篮进行封停,拆除报废塔式起重机3台,查处无证作业、违章作业人员16人,对存在突出问题的5个项目安管人员进行了约谈。经对全市在建工程进行标准化施工全覆盖检查,15项工程被评为市级标准化示范工程,8项工程被评为省级标准化示范工程。

紧盯燃气安全,保障平稳供给——

构建燃气管理智能化网络,实现燃气管网智能监测、瓶装液化气智能追溯全覆盖。改造老旧燃气管网37.69公里,超额完成“十四五”燃气管网改造任务。推进燃气“阀管”改造,2023年7月率先完成22.1万户改造任务,并于9月全面开展复核验收及动态清零工作,基本消除居民用户室内用气隐患。开展燃气安全整治,先后开展4次燃气领域整治行动,累计排查整治隐患问题1100余处,全市实现燃气安全零事故,城镇燃气保持安全平稳运行。

紧盯房屋安全,筑牢安居防线——

以“清存量、遏增量、保安全”为目标,纵深开展房屋建筑安全专项排查整治,累计排查房屋建筑47.2万栋。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房屋,实行“一房一档”“一户一策”,逐一纳入台账管理,确保整治一户、销号一户。按照“先急后缓、先大后小、分步分类”原则,通过修缮、加固、拆除、重建等措施,确保“人不进危房、危房不进人”。目前,自建房隐患整治全部完成,整治工作效率得到国家和省里的高度认可,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