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村报
  首页
第08版:理论

为青少年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王宝鑫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网络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和清朗网络空间的最大受益者。建设网络强国的征途上,我们必须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态度,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强化网络空间治理,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青少年心灵,努力构建清朗的网络空间,为青少年安全“触网”、健康成长提供强有力支撑。

不断扩大优质网络文化产品供给,持续释放“最大变量”的正能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网络文化产品不但反映现实社会,而且能够深刻反作用于现实社会。不断扩大优质网络文化产品供给,要坚持健康向上的审美导向,把握好高质量、高水平文化产品供给这一关键点,持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更好地传递主流声音、凝聚社会共识,着力提升其对广大青少年的吸引力、感染力、亲和力,在宣传阐释、示范引领、创新创造等方面下足功夫,不断释放健康网络生态的正能量。一是营造主流文化的强劲气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网络空间构建,持续抓好网上“四史”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宣传阐释,引导网络文化生产者创作健康向上的作品,用高质量的文化作品和服务持续浸润青少年心灵。二是加强网络文明示范引领。以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为重点,挖掘青少年身边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拉近与青少年的心灵距离,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增强青少年的精神力量。三是注重产品创作理念和传播方式创新,激发优质网络文化产品的创造活力。针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上网习惯和接受心理,进行分众化个性化网络文化产品供给,推动主流媒体融合发展,在可视化、互动性上下功夫,以贴近青少年心灵、富有启迪的网络文化话语,提升青少年对网络文化产品的接受与认同程度。

加大网络综合治理力度,塑造网络生态新格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坚持人民至上,加快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让人民群众在共享互联网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亿万人民共同期盼的大事。尤其是青少年,涉世未深又充满好奇,是非辨别能力弱、自制力不强,极易受到不良网络文化的侵染,更需要我们有针对地不断加强网络综合治理力度,不断净化网络空间,为青少年安全上网保驾护航。要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的原则,持续深化互联网领导管理、正能量传播、内容管控、协同治网、依法治网、技术治网体系建设,着力推动网络治理由事后管理向过程治理转变、多头管理向协同治理转变。要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加强网络生态的“污染源头”治理,破除充斥戾气的网络文化小“圈层”,为青少年守住纯净美好的精神家园。要以数字技术赋能网络生态治理,全面提升技术治网能力和水平,以技术对技术,以技术管技术,用好人工智能等网络空间治理的强大武器,精准打击网络不良信息传播,遏制网络违法行为,大力构建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

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筑牢网络生态安全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网络生态是一个融合技术、制度、法律等多种要素,由网络服务者、网络使用者、网络监管者等共同参与的有机生态系统,只有在法治轨道上构建和运行,其发展才会更好地实现“安全与发展并重”。《新时代的中国网络法治建设》白皮书指出,我国已制定出台网络领域立法140余部,基本构建起了网络立法的“四梁八柱”。 同时要看到,与新技术、新业态发展相伴而生的新问题,催生了对法律法规制度的新需求,未来我们依然要面向网络生态建设的实际问题,持续推进网络法治建设,更好回应广大网民对良好网络生态的期盼。一方面要全过程推进网络法治化建设。良法善治是推进网络法治建设的前提和关键,应持续聚焦网络内容建设与管理,持续加强科学立法,不断优化面向网络文化内容生产与管理的法律保障体系。尤其要持续加强青少年司法保护力度,推动网络领域青少年公益保护,以典型个案为突破口,充分运用公益诉讼、检察建议、支持起诉、情况通报等多种形式,推动建设相关部门、网络平台、社会等各方力量协同参与的守护青少年成长的网络建设共同体。另一方面要全力打通网络法治建设的“最后一公里”,持续提高广大网民法治素养,引导其知法守法用法。要重点面向青少年和网络从业人员普及网络法治知识,引导青少年依法文明上网,防范网络风险,督促网络从业人员依法依规经营。同时创新网络普法形式,利用网民喜闻乐见的微视频、漫画、创意直播等新形式,推动线下普法的线上延伸,提高普法宣传的覆盖面、实效性,让网络生态在广大网民的依法守护中实现健康运转。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