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村报
  首页
第06版:三农

守望风雨助粮丰

——我省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服务体系侧记

刘刚 张晓霞 本报记者 曾庆伟

在6月初的松辽大地上,春苗为肥沃的黑土地染上绿色。春耕期间,全省粮食实际播种面积达607.37万余公顷。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是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的关键一环,依托业务化运行的国省预警信息融媒体服务产品,在春耕春播期间,我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以下简称“预警中心”)建立健全系统规范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服务体系,全力确保预警信息到户、防御措施到田。

聚焦需求

做好风雨“守望人”

“5月29日至30日,我省将迎来新一轮降雨降温过程,建议各地抢天时、尽人力,抓紧完成水稻插秧,加强大田管理,促进幼苗生长……”预警中心对接省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建设管理局、省应急管理厅,在春耕春播关键期,借助“吉事办”App等平台将气象信息迅速传递给农户,指导他们适时有序开展春季农业生产。

去年,我省首个预警信息融媒体服务产品落地,经过反复测试、完善,现已实现暴雨、暴雪等14类预警产品和由气象与多部门联合发布的森林火险等7类产品在省市县三级实时更新;集成“三省一区”自动气象站、多普勒雷达、气象卫星等观测数据和数值预报产品,可实时监测气象灾害、突发事件、预警设施状态,形成预警发布、管控、处置、反馈、评估的业务工作闭环,推进场景化服务。

春季农业生产期间,全省共发布5250条预警,气象部门携手水利、农业农村等部门通过“吉事办”App发布《吉林省春耕春播气象服务专报》7期、春播气象提醒37期、墒情监测信息8期,覆盖11.6亿人次。每逢高影响天气过程,多个新媒体账号联动发声,及时、准确、有效地把预警信息传递给相关部门和农户。

依托常态化应急联动,以及信息共享和传播机制,预警中心与省农业农村厅、省应急管理厅、省交通运输厅等10个厅局签订了预警信息联合发布工作协议。同时,初步整合传播渠道,打造了集1.23万余条手机短信、应急广播等媒介于一体的“吉林预警发布”立体传播矩阵;积极融入大城市应急治理体系,建立涵盖大城市应急责任人和气象志愿者等697人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传播队伍。

孜孜求索

潜心修炼“神兵利器”

一条条预警信息看似“简单”,却需要按照一系列标准化流程完成加工才能最终发布,这背后离不开坚实的气象科技支撑。在2019年6月8日成立后,预警中心建章立制,利用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果,不断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着力提升预警信息广覆盖能力。预警中心与省通信管理局签订《应急预警信息手机公益短信发送机制》,通过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发送的预警短信数量分别增加100%和10倍,极大增强了公共气象服务能力。

聚焦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预警中心与吉林高分遥感应用研究院有限公司创建“预警+农业”科研团队,完善科技成果共享机制,并推动科研成果向预警业务转化,构建了玉米旱灾、涝灾、风灾预警风险模型。同时,着力培养预警业务领军人才、骨干人才和基础业务技术带头人,近年来共申请国家级项目3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

“早晨和夜间温度仍然较低,昼夜温差大,城乡群众需根据天气变化适当增减衣物,做好健康防护……”春耕春播结束后,预警中心又迅速投入新一轮服务,为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持续贡献力量。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