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
已荣膺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的通化县,用文明筑城,向幸福出发,始终坚持民生为本、实事惠民,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今年以来取得了市容有改观、人民得实惠的良好成绩,一份满意的答卷跃然全县百姓手中。
民生连民心。城乡人居环境改善升级、生态环境美化亮化、多举措稳就业保就业、推动医疗教育卫生等民生事业快速发展……一个个重点民生项目,一件件解决群众关注的民生实事,“给力”的“民生套餐”直击百姓心坎儿,群众生活如花绽放、如糖似蜜,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城乡面貌巨变,“颜值”飙升
坐落在通化县的蝲蛄河川随着冬至的到来,仿佛一条一望无际的白色丝带素雅端庄。这里一年四季多姿多彩:春天百花齐放,鸟语花香;夏天大河奔腾,鱼翔浅底;秋天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尽是秀美风光。
行走在总长8公里的蝲蛄河景观带上,道路一尘不染,双侧树丛灌木傲然挺立,“期待”着春的绽放。对岸的河南公园与山水相依,城区主路宽敞整洁,“国家卫生县城”名不虚传。
“咱这卫生特别好,特别是靠着蝲蛄河的团结广场让我们老年人的业余生活特别丰富。各社区都有秧歌队,白天跳舞、晚上扭秧歌,这不,我们今天邀请了二道江区的秧歌队一起切磋切磋。”谈起城区变化,快大茂镇秧歌队队长战波脸上绽满笑容,连连为县委、县政府“点赞”。
白天精致美观,夜晚流光溢彩。今年,通化县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投资3800万元完成了通山街、春熙路等20条道路和二期广场音乐喷泉看台等12处公共区域升级改造,乌拉草沟河综合改造主体工程完工。如今的蝲蛄河畔,伴随着通化县经济崛起和平湖工程的修建,大型数控音乐喷泉等综合水景已完美呈现,城区又多了一张美丽的名片。
“以前的小区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坑坑洼洼不好走。现在有柏油路、门禁、摄像头,还建起了凉亭和健身器械,老小区住着安全舒适和新小区一个样儿。”府东小区居民曹和顺满意地点着头。
全面提高城市网格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通化县今年对城区22个老旧小区进行改造,完成工程总量的60%。污水处理厂完成扩建并试运行,新建改建劣质污水管网4公里,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打造“红色物业”示范小区13个,拆除违法建筑3万平方米,城区实现日常机械化清扫保洁。
城市乡村“美美与共”,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走进县城各乡镇村屯,空气清新、风景如画。严格落实“河长制”,常态化开展清河行动;稳步推进“林长制”,县乡村三级林长323人确保全县连续72年无重大森林火灾。
眼下虽已入冬,但西江镇太平村的秋之美色让记者仍历历在目——稻香熟暮,阡陌纵横;秋风轻抚,馨香满面。以“梦里水乡·贡米小镇”为特色名片,以乡村田园风为主线,太平村发展全域乡村旅游,实现了旅游业的产业化发展。
“依托‘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文明村’等金字招牌,村里深入挖掘‘水’‘贡米’两大文化主题,开展了石磨民俗文化园建设,扩大了环稻田木栈道等旅游设施,今年旅游客流量达8万余人。”西江镇常务副镇长刘春德告诉记者,在全省“千村示范”创建热潮下,全镇7个村兼具“颜值”和“气质”,诠释着时光静好和“乐山乐水”。
乡村建设,干得扎实。今年,全县完成投资1.5亿元,实施农村基础设施改造项目126个,打造省级“千村示范”村18个,新建改建农村公路68.1公里、危桥12座,改造农村危房130户、卫生厕所1000座。
乡村振兴,推进有序。新建高标准农田5万亩,粮食产量突破3.6亿斤,园艺特产业总面积达18万亩,新认证绿色有机农产品2个,打造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级示范企业2家。同时,持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成152个村5.6万户股份合作制改革。
被评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省级蓝莓特色产业小镇,坐落在世界蓝莓黄金综合主产区之一的光华镇,把特色产业发展得风生水起。这万亩蓝莓小镇有禾韵公司投资建设的蓝莓种植基地5200亩,同时,还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折算入股等方式,带动蓝莓种植4800亩。
光华镇党委副书记张伟达介绍:“禾韵公司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研发基地、收储中心,收储规模每年达6000吨,‘特色浆果产地商业化保鲜及加工关键技术创制与应用’和‘特色浆果深加工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应用’分别获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一、二等奖。开展的线上、线下销售平台和蓝莓特色旅游景区,带动本地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47家,解决农民就业4000多人,年人均增收15000元。”
社会事业进步,成果普惠
“毕业在外打工时就有了返乡创业的想法,但是资金短缺。县里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帮我解决了资金难题,坚定了我留乡创业的决心。”生于通化县的李雅祺,毕业于桂林旅游学院西餐工艺专业。面对返乡创业资金短缺的困难,县就业服务局工作人员主动向她介绍政策并办理了创业担保贷款,现在她甜蜜的“小资烘焙坊”在县城已小有名气,私人订制蛋糕供不应求。
让“吉人留乡”,通化县千方百计稳就业,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增强政策的精准性和灵活性,对人才工作重大事项和行业顶尖人才、领军人才实行“一事一议”“一人一策”,全力支持人才开展项目合作、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
今年,全县新增城镇就业1928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万人,成功创建省级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基地3个。城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600元、410元,全年发放各类救助金3857万元。
在四棚乡砬子沟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有序。贝母、鲜食玉米、植物油坊等产业项目良性运转,全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60万元。
“加快村级产业发展,我们争取县移民局项目资金30万元,扩大鲜食玉米种植规模。争取县交通局帮扶资金,完成240平方米冷库和60平方米烘干室主体建设。协调县聚鑫双创园,为我村食用油外包装进行重新设计,提升产品档次。下一步,驻村工作队将考察林下山野菜种植,计划通过2年时间发展林下大叶芹100亩。”第一书记李洪涛充满干劲儿。
建立防返贫工作机制,通化县投资3399万元,实施扶贫项目33个,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1万元,未发生返贫致贫现象。全县3个集体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7人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心系民生福祉,保障百姓权益。在通化县新建客运站,一辆辆客车正稳健地驶出站台。“新客运站历时3年建设,于11月24日投入运营,实现了全域36个乡镇,110个建制村通车。”通化长途客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向东介绍,通过多元化建设和人性化服务,新客运站实现了旅客出行、物品运输、旅游集散协同发展。
总投资2000万元,吉林省唯一一所少数民族养老服务中心——东安朝鲜族养老服务中心建成使用,优质的环境、科学的方式、温馨的服务为入住老人创造幸福晚年;改善办学条件,县八中运动场地投入使用,10所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完成改造,购置教学设备2260台(套);优化公共卫生服务,县医院门诊大楼、健康体检中心、传染病疗区和县中医院发热门诊投入使用……
社会保障有力度、有温度,烘托出全县社会事业的欣欣向荣。
文化事业上,成立融媒之声文化传媒公司,组织文艺演出、体育赛事等大型活动27场次。加强文物保护与管理,完成兴林河里根据地修缮保护,赤柏松古城遗址公园和长城遗址环境整治工程纳入国家文化公园“十四五”项目库。
社会治理上,深化“平安通化县”建设,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面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得到保障。深入开展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整改隐患1469处,全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行政效能提高,为民务实
急群众之所急,为群众之所盼。
通化县用真情写就民生答卷,“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得坚定有力。
在快大茂镇中心小学,一节别开生面的音乐课实现了城乡学生同步学习、城乡教师同步教研、城乡资源同步共享。
多媒体教室里,学校利用“三个课堂”录播技术与镇辖青山村凤霆小学的8名小学生一同上课,两校通过影音系统实现音画同步,两地孩子们在骨干教师的指导下,快乐地学唱起儿歌《龙咚锵》。
“新形势下的同步课堂,可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输送,授课教师只需在本校就可进行录制、直播授课,利用网络就能进行听、评、研课,这种信息化背景下的育人方式和教研模式已经在全县普及。”快大茂镇中心小学业务副校长姜藜藜介绍。
“村小师资匮乏,为了让农村的孩子们享受到和城市一样的教学课程,县教育局协调资金200万元,为35所中小学安装40套录播设备,建立了同步课堂互动平台和视频平台,为实现‘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的‘三个课堂’应用环境建设,推进‘互联网+教育’模式进程夯实基础条件。”县教育局党办负责人张艳娟说,这种“中心校带教学点”“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的创新教学教研模式作出了示范性引领。
在通化县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患者的就医环境安静、整洁、温馨。考虑到血液病患者就医远、就医难的实际困难,医院自筹部分资金,投入910.9万元扩建中心,日接待患者从40人提高到70人。
“在院治疗的血液病患者有150人至160人,他们每周要透析3次至4次,每次4小时。没有床位就只能到市里治疗,路途远、费用高让农村百姓苦不堪言。今年3月,我们扩建立项,6月就竣工使用,良好的环境让患者和陪护家属更舒适、更便捷,同时血液透析350元定额,由职工和居民医保统筹基金全额支付,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用院长崔艳玲的话说,这是全院为血液病患者办了件“急难愁盼”的大实事。
自身建设不断加强,行政效能显著提高。
今年,通化县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解决群众关心关注关切的民生实事612件,县长公开电话受理群众来电1427件,办结率100%。
倾听民意,为民服务,通化县架起了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连心桥。
如今,这座冉冉升起的文明城市,正在用实干和担当托起群众“幸福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