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肖楠 记者张鹤)2025年春季开学以来,吉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深入贯彻《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价值塑造为引领、以制度创新为引擎、以技术赋能为突破,系统性推进学风建设“六大工程”系列活动,形成了具有传媒学科特色的育人新范式。
实施“榜样引领”工程,为青春确定正确坐标。新闻与传播学院积极探索,多管齐下,全力支持学生的考研考公之路。学院举行了“榜样的力量”经验分享会,邀请优秀学生代表,面向全体大一学生开展专题经验交流,建起了高低年级传帮带平台,为培育优良学风注入持续动能。
推进“AI赋能”工程,为文化传承注入科技动力。为了将人工智能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度融合,激发学院师生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与保护意识,AI吉希工作室开展“非遗+AI主题创作策划研讨”,师生们围绕AI叙事传播、艺术创作规律及技术应用展开深度研讨,通过AI实践创作继续推动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
开展“创新驱动”工程,为实践教学开辟新路径。新闻与传播学院组织各工作室纷纷开展主题创新活动。融媒体中央厨房工作室为学院学生提供实践锻炼平台;吉师传媒电视台作为校企合作与实习实训平台,持续推出了《校园新闻周刊》《后舍男女》《吉师说电影》等原创栏目。
打造“教室育人”工程,为学习环境提供专业保障。今年3月,学院提出“走出寝室,驻足教室”的口号,打造了先进的专业教室和传媒实验室等学习场所,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专业化的学习环境,形成“教室即课堂、工位即岗位”的浓厚专业研习氛围。
深化“地方服务”工程,为区域发展贡献智慧力量。学院以学风建设成果转化为地方治理能力为目标,制作了吉林元素系列表情包,并在微信等社交软件上线,展现了学院深度融入地方发展需求,形成“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在文化传播等领域发挥了作用,充分践行“扎根吉林、服务吉林”的使命担当。
落实“高效课堂”工程,为学风建设夯实基础。为加强学风建设,提高教学效能,学院实行“课堂五项规范”制度:必须有教材或相关参考资料、必须有笔记或其他形式的记录、必须有笔、无食品带入、无手机干扰。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初审:马萍
复审:刘晗
终审: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