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初心使命 担当时代重任 | 科研报国路上的“追光者”——记第二批全省岗位学雷锋标兵、吉林大学教授张宇模

  更新时间:2025-03-31 22:14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三月的长春,春寒料峭。清晨,吉林大学化学学院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灯光已然亮起。张宇模教授像往常一样,迎着寒风第一个走进实验室,开始新一天的科研攻关。这样的场景,已经持续了15年。

作为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张宇模长期致力于有机电致变色材料的研发与应用。他带领团队以“做别人不愿做的事,做别人不敢做的事,做别人做不到的事”为信念,在科研道路上不断突破,为新时代雷锋精神写下生动的科研注脚。前不久,他入选第二批全省岗位学雷锋标兵名单。

“现在儿童的近视率非常高,有很多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咱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很多是靠显示屏,如何开发保护儿童眼睛的健康显示技术,是我们一直想开发,从无到有的技术。”这个目标,成为张宇模15年来不懈探索的动力。

科研之路从来不是坦途。在张宇模看来,做基础研究往往意味着漫长的等待和无数次的失败。一个关键问题可能需要几年才能突破,没有螺丝钉般的钻研精神,很难坚持下来。他常常用雷锋的“钉子精神”激励自己和团队:“钻研一个事情,把一个事情做好,可能就是人生发光点吧!”

他每天不到6点就来到实验室,每天的工作时间超过10小时,而且每周都有6天泡在实验室。他在实验室上千次实验见证着科研人的执着,在博士求学期间,张宇模教授就首次提出了“电致酸/碱”理论,为电致变色材料研究开辟了新方向。正是他的这份执着,成为新时代科研工作的生动写照。

科研的终极目标不是发表论文,而是让技术真正服务于社会。张宇模带领团队将“电致酸/碱”理论应用于电致变色薄膜技术,并建立起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

这种调光薄膜,可以在电的刺激下,实现高透到不透的两种状态的自由切换,应用在汽车玻璃上,通过电来影响现代汽车玻璃的透光率,从而实现对光和热的调控,同时也能实现隐私的保护,可广泛应用在建筑幕墙、汽车天幕/侧窗/后视镜、飞机玻璃、手机等领域。张宇模笑着说:“我们的核心目的就是利用新技术为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新的解决方案。”目前,此项技术正在进行落地转化,很快即将运用到新能源汽车上。

作为近30人科研团队的带头人,张宇模既是学术领路人,也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以身作则践行雷锋精神。团队成员大多为22-27岁的硕士、博士生,面对跨学科难题时,张宇模总是鼓励他们“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有机化学系教授刘国杰与张宇模共事16年,她用“乐观、能吃苦、奉献”三个词形容这位同事:“他就像个小太阳,永远充满活力,带动整个团队向前冲。”学生们则对导师的悉心指导印象深刻。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有机化学专业研究生硕士二年级的汤雨彤回忆:“张教授不仅每周开小组会帮我们解决科研难题,还会自掏腰包为大家准备早餐,这些细节让我们倍感温暖。”

张宇模荣获第二批吉林省岗位学雷锋标兵个人。面对荣誉,他依然保持着科研人的谦逊:“希望在科研、教育岗位上,有更多人像雷锋一样的科研工作者。”如今,张宇模团队的科研成果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在他看来,这既是科技工作者的使命,也是对雷锋精神的生动诠释——甘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在科技强国的征程上默默奉献。

“未来,我们还要继续向更前沿的领域探索。”站在实验室窗前,张宇模望向远处渐亮的晨光。那里,不仅有属于这个团队的科研梦想,更有一代代中国科学家接续奋斗的精神传承。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韩玉红

初审:刘晗

复审:马萍

终审:张宇

编辑:刘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