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业大学人参育种实验室里,上万棵人参苗通过组织培养等技术手段在培养箱里快速生长。
“通过单株选育、杂交选育、分子设计育种等技术的综合应用,我们成功把人参品种选育周期从30年缩短至3到5年。”看着眼前的丛丛绿色,王英平脸上漾起笑容。
王英平是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的院长、博士生导师,参加工作以来,他一直从事以人参为代表的、吉林省道地中药材的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新品种选育以及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为我省医药产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道地药材是我国传统优质药材的代表。人参、灵芝、平贝母、桑黄……在吉林,作为中国三大中药材基因库之一的长白山地区,900余种中药材为发展中医药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药用生物资源。但同时,我省中药材产业也存在良种短缺、种植技术水平低、产品科技含量不足等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迎难而上、勇于突破,这是王英平的性格。近年来,王英平带领团队将制约我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问题列为科研主攻方向,在一次次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实践中,选育出人参、桔梗、灵芝、细辛等中药材新品种15个,初步解决了良种短缺的问题;开发了人参种植土壤改良、生态调光、病虫害综合防治、水肥一体化等系列单元技术,提高了种植水平;依据传统边条红参加工经验,将引进的韩国现代化自动控制设备与我国特色结合制定参数,通过皂苷转化调控,实现边条红参成分均一、质量稳定,打造了赶超高丽参的高档红参品牌“家、福、国、贡”。“我们的相关成果已在吉林参王植保、新开河、吉林加一、宏久生物等知名企业推广应用,累计增加产值达到24.5亿元。”王英平介绍说。
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中医药产业发展,中医药正加速融入吉林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王英平把创新作为第一使命,投入更多精力进行中药材领域的科技攻关。他依托人参新品种选育与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作物种质资源长春观测实验站、人参属国际联合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通过项目联合国内外科研单位,整合力量,共同开发人参产业新技术,加快构建我省人参现代产业技术研发体系。
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王英平先后承担国家、省级科研项目30余项,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其中,包括授权发明专利26项、出版著作12部,相关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9项。“现在,我们还与韩国、日本的多位知名研究专家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双方定期进行学术互访、人员短期交流、研究生共同培养等工作,并合作搭建了中韩两国药用植物科技人员交流平台——中韩药用植物国际化战略研讨会。”王英平说。
世界人参看中国,中国人参看吉林。人参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吉林最具优势特色、最有发展潜力的富民产业,吉林人参产量占中国总产量的60%、世界总产量的40%,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更好地服务社会,促进山区、林区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王英平与农技站、特产局等单位合作,依托长白山人参种植联盟,建立了直接面向种植专业户和农民的科技成果推广体系,并通过技术培训会、现场会、专家大集、热线电话、新闻媒体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培训,确保技术指导全面到位,培训范围覆盖全省80%以上的参农。“通过这些培训,我们帮助药农真正掌握中药材标准化、规范化栽培技术、育苗技术等全程生产技术,提高了广大药农的技术水平和产业的科技水平。”王英平告诉记者,除了技术培训,工作人员还会加强国家相关标准,尤其是产品质量安全、农药使用和农药残留限量等方面标准的宣传贯彻,同时向药农宣讲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提高药农的质量意识。截至目前,通过技术培训会、现场会等,累计培训人员4.8万人次。
人才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王英平特别注重团队建设,他带领的药用植物资源与育种科技创新团队致力于现代农业技术升级,入选农业农村部科技创新团队,还获得吉林省“工人先锋号”等称号。团队中,青年科研人员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
教育科技人才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改革号角已在吉林大地全面吹响。“我将带领团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政策支持下全力以赴搞研究,从源头推动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王英平振奋地说。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作者:吉林日报记者 李娜
初审:刘晗
复审:马萍
终审: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