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守好黑土粮仓 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

  更新时间:2025-02-24 07:16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粮满仓,天下安。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的政治责任”。吉林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和商品粮生产基地,必须忠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的“压舱石”,让“中国饭碗”里装有更多“吉林粮”。

深入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守好黑土粮仓。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坚守耕地红线,坚决执行国家耕地保护政策,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通过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将优质耕地纳入保护范围,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确保新增耕地数量和质量与占用耕地相匹配;保护提升耕地质量,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同时加强耕地污染防治,在适宜区域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加强对土地用途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各类土地按照规划用途进行使用,积极推进土地整治和复垦工作,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完善灌溉、排水等基础设施,提高农田灌溉效率和排水能力。在科技方面,要找准农业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为保障粮食安全注入科技动能。强化种业振兴、攥紧中国种子,加大对种业科技创新投入,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农作物新品种;积极推广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等现代化种植技术,实现农田环境的实时监测和精准管理,通过政策扶持和技术培训等手段,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加强现代化数字化农机装备研发应用,加大农机装备智能化升级的投入力度,积极引入自动驾驶、远程监控等技术手段,提高农机装备的智能化水平和作业效率,推动农机与农艺的深度融合发展。

增产不忘减损,“加减”之间耕好“无形良田”。节粮减损对保障粮食安全的作用不可忽视,必须构建“前端预防、中端优化、终端引导”的全链条粮食减损体系。一是前端减损要筑牢全链条基础防线。在生产环节推广抗逆性强、耐储运的优质品种,应用精准播种技术,建立农业灾害预警系统;在收获环节推广全喂入式联合收割机,建立最佳收获期预警机制,发展农机共享平台;在干燥环节建设区域性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推广低温循环干燥技术,发展移动式干燥设备;在农户储粮环节,开展储粮技术培训,推广科学储粮仓。二是中端减损要构建现代化流通体系。在企业储粮环节建设高标准粮仓,推广氮气气调储粮技术,应用智能粮情监测系统;在运输环节优化物流网络,应用恒温集装箱,发展“四散化”运输;在加工环节应用智能色选设备,推广适度加工技术,发展副产物综合利用。三是终端减损要培育可持续消费生态。在销售环节建设冷链物流体系,推广智能零售终端,发展订单农业;在消费环节加大粮食安全主题宣传,深化各农产品节约行动,引导消费者树立“大食物观”。

培育壮大农业全产业链条,构建多元食物供给体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要以“大资源观”为前提,不断延长提升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创新农业多种发展方式,以“大农业”体系构建多元食物供给体系。深化农业产业链与价值链的整合与提升,在现有农业资源基础上,积极拓展农业产业链条,从田间地头到餐桌,每一个环节都力求精细化、高效化,做足做活“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文章。充分挖掘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不断创新农业发展方式,以科技农业为引领,绿色农业为基础,质量农业为保障,品牌农业为突破,构建多元化、现代化的农业发展体系。在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积极拓展食物来源,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延展,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加广泛且多样的生物资源延伸,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不断丰富食物种类,确保各类食物稳定供应,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食物需求,实现食物供需的精准平衡。

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当前,国际粮食市场时有波动,国内农业生产成本有所攀升,部分农民因种粮收益偏低而选择减少种粮甚至撂荒,这对粮食稳产保供构成潜在挑战。破解这一难题,必须构建全链条、多维度的利益保障体系,让农民种粮有账算、有奔头、有底气。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与市场调控政策,通过动态调整最低收购价、扩大价格保险覆盖面、强化市场信息预警等方式,既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又守住农民收益底线。针对农资价格波动对种粮利润的影响,需建立农资补贴与生产成本联动的常态化调整机制,确保惠农补贴精准直达、及时足额发放,缓解农民“种地贵”的现实压力。同时,深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广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等模式,通过规模化经营降低单位生产成本,提升机械化和科技应用水平,让分散农户共享现代农业发展红利。建立政策协同的长效机制,构建市场有效、政府有为、农民有利的收益保障体系,真正激发农民“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内生动力,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推动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活力。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作者:吉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教授 姚毓春

初审:刘晗

复审:马萍

终审:张宇


编辑:刘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