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父亲留下的唯一一张照片。”管国财老人说着,将一张珍藏了70多年的照片展示在记者面前。
照片是从一张旧合影上裁切下来的,历经岁月洗礼,已经泛黄、脱色。照片上的青年一身戎装,双手牢牢端着钢枪,眼神坚毅地注视着前方,胸前一枚枚勋章记录着一次次战功。这位青年就是管国财的父亲——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壮烈牺牲的管廷有烈士。
管廷有,1920年生人,曾参加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立大功1次,小功3次。1951年4月,因战牺牲于朝鲜。
“父亲参军的时候,我还没有出生。1950年,父亲的部队在现在的辽宁丹东休整,母亲抱着我,和我姥爷一起去部队探望父亲。”那是管国财和父亲第一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见面。“父亲那时候应该就知道要赴朝作战了,母亲后来告诉我,当时父亲就对她说可能是最后一面。可见,当时他是抱着必死的信念参战的。”提起父亲,管国财声音哽咽。
然而,因为当时年龄太小,父子俩唯一的一次见面,在管国财脑海里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但他从小就知道,父亲为国捐躯,是英雄。
至今,管国财还完好保留着父亲的照片、入伍通知书、革命烈士证明和两条毛巾。“这是父亲留给我的念想。”管国财说,从小到大,他一直在追寻父亲的足迹。“小的时候,我最爱看的就是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的电影,我想,我的父亲应该就像电影里的人物那样。”长大后,管国财对父亲的情感变得更加热烈,每到一个地方,他最愿意看的就是各类红色纪念场所,还曾多次到辽宁、内蒙古等地,找到父亲原来的部队,尝试多了解一些父亲的故事。
“父亲曾被日本人抓走当劳工,听老人讲,有一次因为替人说话被日本人毒打。”“1947年秋,他27岁,就报名参军了。”“还有人告诉我,父亲为人豪爽、作战英勇,打仗时最喜欢说的话就是‘一打就开’。”时间像流水般冲走了往事,父亲的故事只有只言片语,但父亲的高大形象和崇高精神却根植在管国财的心中。
“父亲到部队后的很多事儿都没法考证了,但父亲一定是英勇的,我作为烈士后人,也一定要兢兢业业、勇于争先,绝不能给先辈丢脸。”管国财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上高中的时候,管国财成绩优异,还是班里的团支部委员。1968年,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管国财第一批报名参加,到辽源市郊区蔬菜生产大队插队。1970年,管国财回城,被分配到辽源市化工实验工厂工作。“我们那一批回城的,都被分配到了化工车间最艰苦的岗位,大家心里都有些害怕,有人不愿意去。其实我也怕,但我是烈士的后代,应该像父亲那样,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就这样,管国财按时到厂里报到。工作中的他,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有一次,车间发生了氯气泄漏事故,千钧一发之际,管国财和工友毫不犹豫地冲了上去,阻止了更大事故的发生。危险解除了,管国财却因为吸入氯气,留下了病根。“不后悔,如果当时没有第一时间制止,后果不堪设想。”管国财说。
后来,管国财又服从组织安排,先后到辽源市交通监理处、辽源市公安局工作。“和平年代,我或许不能像父亲一样轰轰烈烈,但必须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尽全力做好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管国财说。
1987年,管国财在路上巡查时发现一个走失的男孩,他二话不说,就把孩子领到自己家里,并想方设法替孩子寻找亲人,最终在东辽县找到男孩的父母;在辽源市公安局上班时,一次执勤,他因为没给自家亲戚开“后门”,彻底将这位亲戚得罪,至今对方不愿谅解;“非典”时期,管国财毅然走进抗击“非典”第一线,成为单位第一批参加封闭执勤的人。“面对生死,大家都害怕,但总得有人去。”管国财这样说。
时节如流,白驹过隙。回首往事,管国财觉得,父亲的故事自己虽然了解得不够丰满,但父亲的精神却一直影响着自己、激励着自己。“有一年春节前夕,社区给我送来一副对联,上面写着:发扬革命传统 争取更大光荣。我会一直这么做下去。”管国财笑着说。
如今,管国财已逾古稀之年。寻找父亲,是他最大的愿望。
“目前还不知父亲的遗骨葬在何处,我会坚持寻找下去。”管国财告诉记者,他希望在继续追寻的路上,能更好地丰满父亲的故事,更深刻地感受父亲的精神,他更希望后人能从先辈的先进事迹中汲取力量,脚踏实地干工作,为社会多作贡献。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作者:记者 李娜
初审:马萍
复审:刘晗
终审: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