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丹心照千古 浩气长留励后人——记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

  更新时间:2024-12-01 10:00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1940年2月23日,一个极其寒冷的冬日,杨靖宇将军在濛江县西南的三道崴子陷入重围,最终壮烈牺牲。

杨靖宇将军殉国地位于吉林省东南部的长白山腹地,今天的白山市靖宇县境内,当年叫通化省濛江县。近日,一场大雪,青山白头。脚下,松软的白雪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如同几十年前的历史回音,诉说着抗联战士可歌可泣的故事。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1905年生,河南确山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东北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时,曾化名张贯一。1932年赴南满领导抗日武装斗争时,改名杨靖宇。曾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

1929年,杨靖宇受党组织派遣来到东北领导工人运动。九一八事变后,他和他的战友们高举抗日救国旗帜,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浴血奋战。

1932年,杨靖宇来到南满地区(今磐石、桦甸、梅河口一带)改编了磐石、海龙游击队,一手将这两支弱小的抗日武装打造成驰骋东南满地区的抗日劲旅。

1933年9月18日,杨靖宇率先把反日游击队扩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1936年6月发展为东北抗联第一军,7月成立东北抗联第一路军,任总司令兼政委。

杨靖宇率部长期转战东南满大地,打得敌人心惊胆战,威震东北,配合了全国的抗日战争。日伪军连遭打击后,加紧对东北抗日联军的军事讨伐、经济封锁和政治诱降,同时对杨靖宇悬赏缉捕。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他以“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贰的意志是不会动摇”的崇高气节,继续坚持战斗。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曾致电向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日武装表示慰问,赞之为“冰天雪地里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

1939年,在东南满地区秋冬季反“讨伐”作战中,杨靖宇与魏拯民等指挥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游击。他率警卫旅转战濛江一带,最后只身与敌周旋5昼夜。他以难以想象的毅力,坚持和敌人进行顽强斗争,直至弹尽,于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濛江三道崴子壮烈牺牲。残忍的日军将其割头剖腹,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

白山松水不曾忘记,林海雪原无法忘怀。杨靖宇将军犹如抗日战争中猎猎飘扬的一杆大旗,把国魂、党魂、军魂、民族之魂融为一体,与山河共存。后人为纪念他,将很多地方以“靖宇”二字命名,通化市有靖宇山、靖宇路、靖宇中学、靖宇小学,白山市有靖宇县、靖宇镇……

我省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和杨靖宇精神,以杨靖宇烈士陵园、杨靖宇将军殉国地、抗联密营遗址、文物、雕塑等为载体,通过“提炼+设计”追寻红色足迹;通过举办高端论坛、红色故事宣讲、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传承红色精神,汇聚薪火力量。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省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开发布东北抗联精神以及杨靖宇精神的具体内涵。批准在通化市建立杨靖宇干部学院,让红色基因绽放时代光芒。2021年8月22日,以东北抗联为主题的党性教育基地——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正式启用,一批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到这里接受东北抗联精神和杨靖宇精神的教育洗礼,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精神的力量、初心的力量、实践的力量。

历史因铭记而不熄,精神因传承而不灭。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激发新一代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省委党史研究室邀请红色后代组建“红色传人讲红色故事”宣讲团。杨靖宇将军第三代后人马继志就是其中一位。

“我爷爷当年为了这块土地,战斗到最后一个人,宁死不降。爷爷的尸骨埋葬在这里,吉林就是与我有骨血关系的地方。在这里,我能更近距离地感受爷爷的精神。”在省委党史研究室的推动下,退休后的马继志选择定居长春,做一名红色基因传承者。几年来,他奔赴省内外各地,深入机关单位、大中小学、商会、厂矿企业等,讲述杨靖宇将军的故事,讲述良好家风,仅大型报告会就有十五六场。在他声情并茂的讲述中,一段段红色历史故事变得更加鲜活生动,更具有感召力、影响力。“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铭记杨靖宇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争做强国青年。”聆听了马继志的宣讲,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生韩铭阳坚定地说。

长白山麓,密林依旧。杨靖宇精神闪烁在岁月长河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吉林人民奋斗前行。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作者:李娜

初审:马萍

复审:刘晗

终审:张宇


编辑: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