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高“和众”的《最美答卷》

  更新时间:2024-08-23 06:34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后,一批展示百年伟大历程、呈现时代巨大变化和辉煌成果的优秀作品应运而生。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杨文国携手著名作曲家孟文豪、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廖昌永为中国共产党百岁生日创作出讴歌时代的主旋律赞歌《最美答卷》。作品一经发布,便得到广泛好评,以多种形式在人民网、央视网、学习强国等国内重点网站及平台推广、播放,受到观众普遍好评,还被列入省2022年—2023年音乐文艺创作规划重点项目。

《最美答卷》时代意义深远,是一曲催人奋进的时代颂歌

历史在砥砺前行中创造,辉煌在接续奋斗中铸就。《最美答卷》将爱党爱国、为民情怀融入高昂奋进的旋律中,激发出各行各业昂首阔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的磅礴伟力,是一曲气势磅礴、催人奋进的时代颂歌。

《最美答卷》创作于庆祝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样一个重大而特殊的历史节点,作者杨文国把“小歌曲”放在“大历史”“大时代”中去思考、去创作,使得歌曲具备了大历史观、大时代观。作品从百年目标实现后迎来盛世强音“响彻海角天涯”的无边无垠到神州“大地繁华”的宏伟壮丽,再从中国书写“东方神话”的地域色彩扩展至“合作带来共赢”的世界命运共同体,直至“筑梦远航豪情满天下”的美好憧憬与无限畅想,如果不是发自内心,又怎么能触及灵魂?这体现了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强烈的担当意识和敏锐触角,以及对文字的把握能力。

《最美答卷》旋律优美、既跌宕起伏又磅礴大气,中速抒情则略显凝重。同时曲与词结合紧密,互感互渗,协调和美,加上编曲精巧设计,使得作品内容丰满的同时又极富层次感。在谱曲过程中,作者注意将雄浑与柔美、激越与舒缓有机结合、穿插搭配,以恢弘之气撞击人心灵最柔软的地方。整首作品将喜庆祝福与歌唱颂扬融为一体,环环相扣,结构谨严,是新的历史背景下创作主旋律歌曲作品的成功典范。

诗重意境,词重意象。“吹起金色唢呐,辉映火树银花,嘹亮号声响彻海角天涯”,歌词甫一开篇,就用“金色唢呐”“火树银花”“嘹亮号声”三大意象,构建了一幅热气腾腾、活力满满且有声有色、万千气象的历史性画卷。接着,“灯塔”“春晖”“汗水”“图画”“钢铁长城”“风雨阳光”“五星红旗”等有形有色的日常意象在整篇词作中的使用,不仅大大丰富了整首歌词的思想内涵,而且音乐形象变得格外生动、立体、贴切,大气磅礴,催人奋发。

歌曲是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强烈时代感的经典之作。整首歌词结构严谨,语言凝练,充满了诗意和力量。作者在有限的篇幅中将我党百年壮大史,浓缩成一幅幅画面,巧妙地描绘出“守望信仰灯塔/春晖寸心报答”“初心使命描绘美丽图画/决胜小康书写东方神话”“不负人民是最深厚的牵挂/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大浪淘沙”的“百岁沧桑演绎大地繁华”生动历史图景,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合作带来共赢/理想引领步伐”的丰功伟绩,真切表达了“南湖走来风雨阳光大步跨/历史选择人民拥戴意气风发”主题思想。

主旋律歌曲只有始终真正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用心用情为人民抒怀、为时代放歌,才能唱响新时代主旋律的最强音

只有乘历史大势才能成就经典。“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词作家杨文国正是敏锐地抓住了“最美答卷”这一核心主题,紧扣“时代”“我们”“人民”等关键词,以百年征程展示新时代最美答卷,把今日欢庆胜利的喜悦、昨日坚毅路程的回首、和对未来辉煌美好的展望有机凝聚。历史的大势中描绘时代、歌颂时代、展望时代,才能以史诗品格、开阔视野和时代高度成就经典。

文化的内核是思想。一首歌曲的思想内核决定了这首歌存世时间的长短。《最美答卷》以“党言党语”为底色,浑然天成般采用了“信仰”“初心使命”“不负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决胜小康”“南湖”等关键意象和表达,将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熔铸到一个个具体意象之中,深入浅出而又意境深邃,赋予了歌曲历时而不变的精神内核。

只有发民众心声才能广为传唱。一首歌曲要广为传唱,必须拥有深邃的思想内核,必须要以民众喜闻乐见的语言与方式表达。《最美答卷》中,“吹起金色唢呐,辉映火树银花”“合作带来共赢,理想引领步伐”“最深厚的牵挂”“风雨阳光大步跨”等表达,既接地气、贴民心又感染人、引导人、激励人,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人民群众最朴素的情感,才能引发最广泛的共情,让人们自发传唱。

只有美的艺术才能创造新高度。音乐是歌词的翅膀,二者互相交融,密不可分。《最美答卷》歌词大气灵动,音乐旋律朗朗上口、磅礴大气,演唱如“金声玉振”,催人奋进。词、曲、唱结合紧密,互感互渗,协调和美,加上编曲精巧设计,手法独到。这样一首深情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时代的歌曲,以极高的艺术性创造了“美”的新高度。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作者:彭永 莫杰

初审:刘晗

复审:马萍

终审:张宇

编辑:刘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