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点笔记丨​“泥腿子”专家育种记

  更新时间:2024-06-16 10:00   来源:吉林日报—大吉网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每年春耕,是高玉森最忙碌的时候,也是检验他实验成果的重要时期。

75岁的高玉森是省内外知名的育种专家,优质宏科水稻品种研发人。与其说他是一位硕果累累的专家,倒不如说他是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一袭布衣,一双旅游鞋,上面沾满泥土,也许是一年当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忙于田间地头,整个人看上去黑黑的,脸和脖子有些粗糙,很难和知名专家扯上关系。

高玉森原是辉南镇农科站工作人员,退休后现任辉南县宏科水稻科研中心主任、高级农艺师。走进高玉森的家,沙发、办公桌、茶桌上全都摆满了矿泉水瓶,瓶里长满齐刷刷的小苗,根根挺立。凌乱的小屋里,凡是有点空间的地方,都堆满了各种书籍。高玉森常说:“一日三餐,吃饱肚子,有个睡觉的地方足矣。”

与小屋一墙之隔的是种子储藏室,这里都是他的“宝贝”,它们春夏秋冬都与高玉森“粘”在一起。春天,高玉森顶着星星下地,伴着月色踏上归途,在实验田里泥一脚、水一身,浸种、育种、施肥、整地、叠埂、稳地、划块、绘图、拔秧、装袋、插秧,每个环节都不能大意。他一刻不停在嘴边唠叨,“按规程做,不可偷懒”“育苗时、撒籽最为关键,不能挤在一起,不能叠堆,每一粒的距离相等,挤在一起的要分开,间距宽了,要小心地调整”。

插秧时更不敢放松要求,插几株,插多深,都有严格的要求,株距多少、行距多少,事先都计划得很周详,并记录在案。每个品种株距、行距都是不一样的,谁要是出了错,高玉森毫不客气地批评,并及时纠正过来。

有时他也会下到田里,弯腰、试探着插秧深浅,弄得身上、腿上、脸上都是泥点,同春耕时节大忙的农民没什么不同,浑身上下透着泥土味。周围的农民见了都喜欢得不得了,他们说:“俺们就爱看高老师的这个装扮,见了亲得不行。”高玉森听后笑道:“我就是一个‘泥腿子’,到啥时都是。干咱们这行出不得半点差错,咱这试验是关系农民的收成,不是在过家家。”

施肥时,他会根据地的成分对症下肥,氮肥多少、钾肥用在什么地块,他都用秤量好,然后小心翼翼撒到田里。不少农民看了他们施肥后说:“看你们种地真不容易,撒个肥都‘斤斤计较’。”高玉森说:“科学施肥,是水稻成长的关键一环,大意不得。”说得农民点头称是。

一粒种子从生根、发芽、分薜、抽穗、扬花到结果,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这一切对于高玉森来说早已习惯。

进入夏季后,高玉森便会头顶大草帽,高挽裤腿,在水稻齐腰的实验田里观察着。

在水稻扬花授粉的最佳时节,高玉森不能放松每一刻,一次次地俯下身子,挨近稻穗,细细地观察着,观察时间久了,脖子酸得直抽筋,每走过一块稻田,都要捶一捶腰。70多岁的高玉森本可以让团队的青年人上阵,但他却说:“我一天见不到这些小生命,心里就不敞亮,一见到它们,心里立刻就亮堂了。”

秋天是高玉森一年当中最快乐,也是最紧张的季节,各项试验指标都将登场亮相。2023年的测产,对于高玉森来说终生难忘,这一年全省开展一项水稻高产的竞赛,能不能拿到好成绩,大伙都拭目以待。高玉森站在稻埂上,看着省、市、县有关方面专家在地里忙活,选一小块稻田,用尺量好距离,然后动刀割下,小心拿到打稻机跟前。这时高玉森也缓缓地弯下身,在一穴稻子中抽出一株稻子,仔细地察看后,他拿起了那颗稻穗,穗大粒多,饱满沉实,他细细地摸着,就像在摸一个小生命的心跳,他开始数稻粒,数着数着,脸上的皱纹便舒展开了,竟然是289粒,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又数了一遍,没错289粒,高玉森心里有底了,亩产可达2400多斤。

果不其然,测产佳音传来,亩产2420斤,勇夺2023年全省水稻亩产竞赛第一名。这个成绩对于高玉森是最好的回报,他坚守田间50年就是让他的优质宏科水稻品种成为农民生活幸福的种子,是对23个宏科系列省级优质、高产、多抗水稻的新品种的首肯,尽管在东北三省累计推广了550万亩,那不是高玉森最终目标,他要让宏科水稻成为农民的致富品牌,不但要吃好、吃饱,还要吃出健康来。

多年来,高玉森在关乎农民饭碗和粮食安全这件事上,丝毫不敢懈怠,他传授的种植技术被广大农民所掌握,获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他苦在其中,也乐在其中。

原标题:“泥腿子”专家育种记

作者:刘正帮 吉林日报记者 韩玉红


编辑: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