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 AI带你在吉林看端午

  更新时间:2024-06-09 08:35   来源:吉林日报—大吉网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又逢农历五月初五,端午如约而至。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五月节、夏节、菖蒲节、天医节、草药节、浴兰节等,由“龙升天”祭龙仪式演变而来,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文化内涵不断丰富,糅杂了多种民俗风俗,历代诗词中也不乏有名的端午节民俗作品。据记载,端午节的由来与爱国诗人屈原有关。

现在,让我们借助AI的神奇技术,在粽香弥漫中穿越古今,一起听那个心忧家国的先贤讲一幕幕荡气回肠的史诗,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

 

屈原主张贯彻变法、联齐抗秦,却因怀王听信谗言而被贬为三闾大夫,最终被流放。面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屈原内心无限悲凉,用《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道出一生不与权贵奸佞同流合污的悲愤之情。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挥兵南下,攻破郢都,屈原无法忍受亡国之辱,于同年五月初五在汨罗江畔投江殉国。百姓们借划船驱散江鱼,将竹筒贮米丢入江中以表祭奠。南北朝时梁朝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录了这样一个传说:东汉刘秀治下的建武年间,有一个人在街上遇见了屈原,他说:“你们来祭奠我,我很高兴,记得把竹筒用叶子包上,再用彩带系上,这样江里的蛟龙就不敢偷吃了。”

至此,每年五月初五成为纪念屈原的日子。端,始也,当日也称“仲夏端五”。到了唐代,为避讳唐玄宗八月初五的生日,将“端五”改成“端午”,端午节正式成为了传统节日。

端午节的节日仪式和民俗活动传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

更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情感

你知道北方的端午节都有哪些习俗吗?

挂艾草:五月正值艾草生长旺盛之时,每逢端午佳节,人们便在鸡打鸣前将艾草斜插在门楣上,用来驱虫、防蚊、辟邪。

吃粽子: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用作祭祀,称“角黍”,或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到了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义为端午食品;元、明时期,菰叶变为箬叶,后又流行芦苇叶。粽子原料花样繁多,和“南甜北咸”的豆腐脑正好相反,在北方多见黄、白糯米和红枣、蜜枣、豆沙、枣泥等馅料包成的甜粽。

赛龙舟:龙舟竞渡是古人们非常喜欢的一项体育运动。作为端午节的文化象征,赛龙舟展现出中华民族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龙舟精神”,演变至今已成为端午期间重要的水上竞技性运动。

吉林省的端午习俗可谓是丰富多样,包粽子、系五彩线、插艾草、戴香包、挂纸葫芦、挂小扫帚……其中纸葫芦有“福禄”之意,代表着家族人丁兴旺和万代绵长,北方葫芦不多,所以每逢端午,人们喜欢将纸剪成葫芦形状挂在大门上以祈求平安吉祥。吉林省的端午节还有极具地域民族特色的节日习俗,比如朝鲜族妇女在这日喜欢压跳板、荡秋千——姑娘们身着艳丽的彩裙,在打谷场竖起高高的秋千架,伴随着观众们的呐喊助威在空中用力踢鼓,或是摆好跳板,腾空而起,争比谁的动作难度大,谁的动作姿态优美。

在吉林省过端午节怎么能少得了赛龙舟?近年来,我省水上运动项目发展突飞猛进,吉林市曾多次承办中国龙舟公开赛等重要赛事,长春、松原、四平等地区也相继举办多次省、市级别的龙舟赛事;省内各大高校的龙舟运动赛事成绩耀眼,仅东北电力大学就在过去几年中斩获了400余座奖杯和200多项冠军。6月10日,2024年长春市龙舟公开赛将在伊通河工业轨迹公园河道举行,龙舟竞渡,艾草芳香,水上运动爱好者们将齐聚伊通河畔,力争上游,与市民们盛庆端午。

端午,不仅是缅怀先贤的节日,也饱含着我们对未来的美好期盼。这一天,我们感受历史魅力、传承文化情感、拥抱美好明天,心中的民族自豪感如同粽香,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端午节至,祝您端午安康!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策划:贾艳玲 李晓静 制作:李琳 张馨月 实习生:杨雨菡

编辑:刘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