珲春市立足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双边、多边合作的有效方式,积极推进中俄跨境合作区、图们江三角洲旅游合作区等项目。 本报记者 邹乃硕 石雷 摄
越来越多的在珲春定居的俄罗斯人在过年的时候和当地人一起体验中国的年俗文化。本报记者 邹乃硕 石雷 摄
中国—东北亚博览会已成为东北亚各国政府间对话交流的重要渠道、东北亚区域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东北亚各国人文交流的重要通道,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窗口。本报记者 邹乃硕 石雷 摄
进博会上,我省通过组织交易团参会采购、设置吉林展位、举办经贸交流及签约活动等方式参与其中,贡献着吉林智慧和力量,也分享着合作共赢的甜美果实。 本报记者 邹乃硕 石雷 摄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破解发展难题,在开发开放中汲取发展活力。
2021年,我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6%,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5.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粮食生产获得大丰收,总产量807.84亿斤,增长率居全国前十大产粮省第一位;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1.4%,工业投资恢复速度居全国第一位,区域创新能力排名在全国上升9位,上升幅度全国最大,位列东北第一;新登记市场主体63.6万户,增长50.6%,增速居全国第三位……
破解难题,精准求变,以改革之力激发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全省改革呈现出有力有序、协调推进的良好态势。吉林振兴进入“上升期”和“快车道”,全省各项工作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吉林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1年7月,在中共吉林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上,审议通过《中共吉林省委关于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决定》。“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有力推进,成为撬动我省未来发展的“战略支点”。
2018年4月,我省颁布实施《吉林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把行之有效的中小企业政策通过法律形式加以确定,为新时期开展中小企业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几年来,我省陆续推动“银企合作”,破解中小企业发展瓶颈;随后推进“放管服”“最多跑一次”改革,最大限度取消行政许可事项、推进“多证合一”。如今“一网通办”“跨省通办”在我省已全面推行,商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促进全省市场主体不断发展壮大。
白山松水间,大势顺畅,动力强劲,多个领域改革齐头并进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多措并举、防治并重,持续巩固了良好生态环境优势。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制定出台空气、水、土壤三个巩固提升行动方案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着力推进重点任务落实。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质量进一步提升;
农业农村改革探索创新,有效激发了“三农”发展新活力。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要求,出台了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6条、合作社高质量发展30条政策措施,召开了全省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发展视频会议。推进5个县(市)合作社质量整县提升试点和10个县(市)家庭农场示范县创建试点,开展农民合作社“百强示范社”创建……
推进执法司法供给侧改革,持续打造破产审判专业化团队,提升破产案件办理质效。着力构建审判工作新格局,逐步提升办理特定、跨区域案件专业化水平。全省实行统一接待、统一受理、统一审理、统一签批、统一决定的“五统一”行政复议工作模式。
面向大海,开窗风来,以开发开放增强吉林要素吸引力、市场竞争力、发展影响力
近5年来,省委、省政府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持续深化“五个合作”,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着力打造面向东北亚开放的中心枢纽和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奋力谱写新时代吉林对外开放新篇章。
开放,带来前所未有的吸引力。2021年,全省实现货物进出口总额1503.77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其中,出口353.54亿元,增长21.5%;进口1150.23亿元,增长16.0%。全年实际利用外资额45.64亿元,增长16.7%。非金融对外直接投资0.96亿美元,增长7.3%。
我省始终把实施长吉图战略作为党中央赋予吉林的重大使命,在省内,以长春和吉林为直接腹地,以延边地区为开放前沿,以珲春为开放窗口,各地协同发展,一批创新发展平台相继设立,形成了点状、线状、面状的分层级发展格局;在省际、国际层面,“东联西进”“借港出海”等战略举措的实施,助推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向东进入日本海,拓展国际合作。
打造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积极推进长吉图战略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突出平台引领、突出通道支撑、做好借港出海文章,全面落实“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促进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高质量发展,释放发展潜力,拓展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