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红旗
牵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一汽红旗员工正在装配车辆。
日前,记者探访中国一汽红旗新能源汽车工厂,发现整个项目正在进行达产前的准备工作。这一重大项目不仅将为中国一汽增加20万辆新能源整车产能,还将给我省带来一条崭新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引领全省汽车产业快速驶上高质量发展道路。
一汽集团工程部基建主任张宇东告诉记者,项目被列为长春市重点“三早”项目,提供了开启“绿色通道”办理临时施工许可证等服务,于去年4月15日正式开工,比预估开工时间早了30天。项目建成交付仅用了14.5个月。
记者环顾一汽红旗新能源工厂,项目按照全球领先的设计和制造理念建设,是红旗品牌抢占行业制高点的关键举措。立足5G时代,工厂引入智能中控系统,冲压、焊装、涂装、总装等五大车间,接入上百万个数据采集点,实时采集、监控设备数据,并基于人工智能算法,对设备进行预测性维护。海量数据汇入统一的数据中台,为生产制造各个环节提供重要参考。
一汽红旗新能源工厂集成大量新型科技与制造技术,实现了众多国内乃至全球首创。全球首套工艺级自动驾驶功能试验台,智能模拟交通复杂场景,实现自动驾驶产线端测试验证;电芯分选技术首次实现自放电率在线检测,极性自动调整,打造极致质量与安全。此外,全厂大量应用智能机器人及最新自动装配技术,全自动高速连续钢铝混合机械冲压线,能实现复杂造型零件的生产,公差小于0.2毫米;焊装广泛采用自动化焊接及传输设备,焊接自动化率100%,线内输送自动化率100%……
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汽车“新四化”趋势汹涌而至之时,一汽红旗新能源工厂的诞生,必将形成庞大的汽车产业集群,带动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提高我省汽车零部件企业产品价值链地位,助力我省现代新型汽车和零部件产业集群迈向“万亿级”未来。
四平—长春共建汽车产业园区
合作打造产业集群优势
吉林世宝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汽车零部件精密铸件智能化生产车间。 吉林日报记者 石雷 摄
四平—长春共建汽车产业园区,是四平市依托长平一体化发展战略,抓牢中国一汽资源优势,带动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重要项目。日前,记者实地探访,发现园区内汽车塑料配件等项目临近交工,综合办公楼、职工宿舍等也在火热建设中。
四平—长春共建汽车产业园总规划面积60万平方米,规划零部件加工、专用车改装、综合服务三个功能区。项目总投资30.1亿元,目前路网、配套基础设施、商用汽车线束生产等项目已开工建设。入驻汽车产业园区企业可采取自投自建、轻资产入驻、飞地经济等多种合作模式。其中,自投自建按固定资产投资额度,税收最高可实行“五免五减半”优惠政策;轻资产入驻按固定资产投资额度,厂房租金最高可实行“1免9减半”、税收最高可实行“五免五减半”优惠政策;飞地经济以汽车产业园区的土地、规划建设和产业聚集优势吸引资金、技术和资源迁移,与发达地区开发区、大企业集团、商协会充分合作,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实现共同建设、共同招商、利益共享,共创双赢局面。
今年4月,四平—长春共建汽车产业园区重点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举行,签约项目共有7项,计划总投资达9.6亿元,分别是商用汽车线束生产项目、河北宏泰专用车建设项目、年产100万套汽车塑料配件加工项目、年产2000辆轻量化自卸车建设项目、年产2000辆智能喷洒车建设项目、年产2000辆专用车及零部件生产建设项目、广汽丰田店改造升级建设项目等。这标志着长春与四平在汽车产业上的对接合作进入了新的阶段。
面对我省汽车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新机遇,长春和四平的协同合作将带来产业集群优势,实现互利共赢,为全省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长春新区先进装备制造产业
瞄准“千亿级”产业规模目标
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工作人员通过搭建自动化测试平台对卫星多台单机进行测试。 吉林日报记者 石雷 摄
在长春新区,先进装备制造作为大力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正不断形成新的竞争力,已在环保装备、通用装备、智能控制装备制造等领域集聚重点企业130余户,2020年年产值突破430亿元。
坐落于长春新区的长春航天信息产业园由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集卫星研发、生产、检测、试验以及航天科普教育于一体。当前,长春航天信息产业园已具备年产50颗卫星能力,并将逐步形成以卫星研发、生产到遥感信息加工、应用的产业集群。按照长春航天信息产业园的发展计划:2021年计划实现60颗卫星在轨运行,具备全球任意地点30分钟重访能力;“十四五”时期实现138颗卫星组网,具备全球任意地点10分钟内重访能力。
一个龙头带动一条产业链。随着长春航天信息产业园内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机械制造、光学制造、光电传感技术以及遥感信息技术企业的发展。在卫星项目上游,以长光宇航、长光辰芯等为代表的企业正为“吉林一号”配套生产关键核心部件;在卫星项目下游,以吉林省林业和草原局、吉林大学等为代表的30余家政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和近百家企业,正依托“吉林一号”卫星数据进行遥感信息开发。预计“十四五”时期,产业链条上的企业将超过50家。
围绕卫星信息产业,长春高新装备制造企业如雨后春笋。以长春长光宇航复合材料公司为例,目前已在纤维复合材料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参与了“神舟飞船”“天宫一号”载人航天工程配套项目。2020年9月,长春长光宇航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年产300套商用先进复合材料件项目开工建设,项目位于长春新区北湖科技开发区,主要生产商用先进复合材料件,建成投产后预计实现产值2亿元。
“十四五”期间,长春新区将进一步做精做优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的关键零部件和发动机、汽车电子等汽车配套体系,积极引进与研发新能源汽车,用先进技术改造和重点发展通用装备、专用设备、电器装备、仪器仪表、电子及通信设备等,打造以汽车零部件、新能源和节能汽车、智能装备制造为重点的先进装备制造业集聚区,力争到2025年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
松原
构建现代工业走廊
松原市长青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员工正在项目现场进行作业。
今年以来,松原市立足自身优势,以市区为辐射中心,依托高速铁路、高等级公路等交通主干线,围绕三个“做大”,即做大石化产业、做大农副产品和食品加工产业、做大通用航空产业,实现三个“发展”,即发展汽车产业、发展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新材料产业,大力构建优势互补、布局合理、协同配套、联动发展的现代工业走廊。
截至今年9月底,松原市申请纳入省级工业产业链清单项目80个,计划总投资431.92亿元,今年计划投资195.79亿元。其中,新开工建设项目49个,计划总投资363.44亿元;重大在建项目31个,计划总投资68.5亿元。目前,已有68个项目开(复)工,累计完成投资90.3亿元。
做大石化产业。以松原石油化学工业循环经济园区现有产业基础及发展优势为依托,打造“环长春四辽吉松工业走廊”外廊联动区。以长岭县天然气产业园区金沙江科技示范园项目、吉化星云百万吨级天然气制乙烯及下游化工新材料产业链项目为依托,打造天然气全产业链基地。以扶余四大化肥,辐射中化长山、云天化,建设东北最大化肥生产基地。
做大农副产品和食品加工产业。以松原经济技术开发区十月稻田30万吨稻米加工项目、长岭中粮家佳康年屠宰100万头生猪项目为依托,加快推动地方农产品、畜产品等加工业快速发展。依托丰富的玉米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发挥嘉吉中国食品安全与技术中心等技术平台创新引领作用,引进下游淀粉、果糖、功能糖等强链项目,氨基酸、有机酸等延链项目,酶制剂、胶体等补链项目,形成玉米深加工全产业链。
做大通用航空产业。以长岭通用机场为支撑,建设一园,即通航产业园。以查干湖机场为支撑,建设一基地,即无人机试验基地,建设一中心,即空中应急救援中心。
发展汽车产业。以长春一汽无人驾驶汽车等项目为依托,打造汽车用漆、齿轮等配套产业集群,加快前郭县、长岭县汽车产业园布局建设。
发展装备制造产业。发挥新研牧神公司在农机行业领先地位的优势,加快建设农机产业园区。依托宁江区雅达虹工业集中区石油装备制造产业基础,打造国内陆上油田配套石油装备制造基地。
发展新材料产业。以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为重点,主动承接吉化、大庆石化基本有机原料深加工项目,发展医药染料、有机玻璃、塑料、车用材料、特种工程塑料等终端产品。借力吉林省打造中国碳谷契机,推进吉林化纤集团年产2.4万吨碳纤维项目、吉林化纤集团年产万吨粘胶基碳纤维原丝项目、吉林聚能年产5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及20万件碳/碳复合材料制品项目,全面建设碳纤维碳丝生产和应用基地。
吉林碳纤维产业
全力打造中国“碳谷”
吉林化纤15000吨碳纤维项目3号碳化生产线。
近年来,吉林市作为中国碳纤维产业的“摇篮”,加快完善碳纤维全产业链条,成为我国碳纤维产业增长最快地区之一,正全力打造中国“碳谷”。
10月8日,在吉林化纤国兴碳纤维公司碳化车间内,洁白的碳纤维原丝在丝道上有序运行,各氧化炉内温度按设定值稳步上升。伴随着预氧丝从6号氧化炉内成功产出,吉林化纤1.5万吨碳纤维项目7号线一次试车成功。这也是国兴碳纤维公司年内投产的第三条大丝束碳化线。
今年9月,吉林化纤1.2万吨碳纤维复材项目在吉林经开区启动。该项目占地13.4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16亿元,主要建设1.2万吨碳化线、1万吨碳纤维拉挤板、400万平方米碳纤维编织布项目,预计2022年8月份陆续开车投产。
“1.2万吨碳纤维复材项目产品主要应用在风电、光电等绿色新能源,还有建筑补强等领域。”吉林化纤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孙小君告诉记者,该项目是吉林省重点打造的中国吉林国家碳纤维产业园项目之一,也是吉林化纤年产30万吨碳纤维全产业链项目之一。
截至目前,吉林市拥有吉林化纤、吉林碳谷等25户碳纤维生产企业,其中规上企业12户,已实现规模化生产碳纤维下游制品4个系列、10余种终端产品。全市碳纤维产业已拥有知识产权60多个,“碳纤维原丝油剂、上浆剂”“25K-50K聚丙烯腈基原丝及碳纤维产业化技术”等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预计到今年底,吉林市碳纤维原丝产能将达到6万吨,碳丝产能将达到2.4万吨,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全年碳纤维产业将实现产值30亿元,同比增长100%。
“十四五”时期,吉林市将围绕“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聚焦新能源汽车、风光发电、航空航天、压力容器、氢能利用等重点领域,建设以吉林化纤为主力军的碳纤维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原丝产能达到31万吨、碳丝产能达到10万吨,复材及制品产能达到5万吨,碳纤维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