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日联军战士在游击岁月里,爬冰卧雪、英勇作战、坚贞不屈,把鲜血洒在黑土地上,书写了中华民族特别有气节的历史篇章,呼唤和凝聚起捍卫民族尊严的磅礴力量。
那段岁月,慷慨悲壮,刻骨铭心。那段历史,穿越苍穹,辉映未来。
东北抗联的产生、发展和斗争历程,是一部悲壮惨烈、可歌可泣的史诗。而这部史诗的创建之地正是吉林。
危难时刻,他们迎敌而起
九一八事变后,山河变色,国土沦丧。
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高瞻远瞩,制定了东北抗战的指导思想,组建东北抗日武装,成为东北抗战的中流砥柱。
我省是日伪统治的核心地区,长春是伪满洲国的“首都”。为了沉重打击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率先在我省建立了自己领导下的抗日武装。1931年12月,中共磐石中心县委在劳农赤卫队和特务队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支抗日武装——磐石赤色游击队。
点点星火,凝聚无限力量。白山黑水,燃起抗日烽火。
海龙游击队、延吉反日游击队、珲春反日游击队、和龙反日游击队、汪清反日游击队、安图反日游击队……1931年底至1932年夏,多支抗日游击队诞生于我省。而这些也正是东北抗联的前身。
当年的临江县城墙砬子山,犹如古代长城,横亘在万山丛中,守卫着茫茫林海。1934年的那个春节,这里“群星璀璨”,见证着一个“伟大的诞生”。
1934年2月21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独立师与南满各抗日武装共17支部队,在城墙砬子举行大会,成立东北抗日联军总指挥部。杨靖宇为总指挥。
这一刻,“东北抗日联军”这个名称第一次出现在吉林大地。
东北抗联经历反日游击队、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三个发展阶段,每个发展阶段的开端都在我省。东北抗联的铿锵足迹深深地印刻在吉林这片土地上。
而从1933年5月起,南满抗日军军事委员会、南满抗日军总司令部、南满抗日军参谋部先后成立,标志着东北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6年7月,东北抗联第一军和第二军合编为东北抗联第一路军,同时成立中共南满省委。至此,东北党组织和东北抗联首先在吉林省实现了党的领导和军事指挥的统一。随着东北抗日联军的编成,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最终形成。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策略率先在吉林得到贯彻与实践。”吉林大学东北抗联研究中心主任刘信君教授认为,中国共产党在各支抗日队伍中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团结起大多数抗日力量,建立了东北抗日联军,对全国抗战产生了影响。
英勇无畏,他们威震南满
从九一八事变到蛤蟆河子大暴动,从磐石工农反日游击队到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在磐石市抗日斗争纪念馆,一件件抗联文物,一幅幅战斗照片,历史的一幕幕生动地展现在大家眼前,人们的思绪也仿佛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成立后,积极从事建立东北游击根据地的工作。从1932年开始,在南满、东满等地创建了众多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在东北抗日战争后期,在深山密林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便于生活的地方广建密营,开展原始森林游击战。
这里有英雄的队伍,这里有英雄的气概!
“为抗日救国而奋斗到底,绝对不叛变。”在敦化市寒葱岭山脚下,东北抗联寒葱岭密营文化展览馆内,抗日名将陈翰章的34篇日记还原了最真实的英雄形象。
东北沦陷后,陈翰章毅然投笔从戎,在血与火的淬炼中成长为东北抗联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指挥。1940年12月8日,因叛徒告密,陈翰章和战士们被敌人包围。面对诱降,陈翰章用行动表达了他的抉择——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27岁的陈翰章壮烈牺牲后,被敌人割去舌头、剜去双眼,他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践行了“死也不当亡国奴”的誓言。
赵尚志、周保中、冯仲云……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两次西征、奇袭老岭隧道、诱歼伪军索旅、巧夺辉南城、破袭通辑路、攻打大蒲柴河、大战寒葱岭……每一场血战背后,都激扬着一曲荡气回肠的战斗之歌。
在东北抗战期间,长春是日伪在整个东北统治的中心,日伪在我省的殖民统治最为严密,对抗日斗争的镇压力度最大、投入最多、手段最毒辣。在敌我力量对比极为悬殊的情况下,吉林作出的牺牲也最大,最为惨烈、悲壮。
正是这支东北抗日联军中最有力量、最团结、给敌人威胁最大,牺牲最惨烈的部队,在吉林这片“红色土地”上,镌刻下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光辉征程。
舍生忘死,他们精神永存
“我们是东北抗日联合军,创造出联合军的第一路军。乒乓的冲锋杀敌缴械声,那就是革命胜利的铁证……冲锋啊,我们的第一路军!冲锋啊,我们的第一路军!”杨靖宇激情澎湃写下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在白山松水仍然唱得响亮。
杨靖宇的战斗过往,在这铿锵有力的歌声中渐渐重现。
1932年11月,中共满洲省委派杨靖宇作为巡视员到南满地区的磐石、海龙等地检查指导工作,后来开始了他的抗战历程,整顿游击队、改组磐石县委、组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团结各个抗日武装力量、两次那尔轰会师、著名的河里会议……
从此,杨靖宇这个名字就和东北抗日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东北抗日力量的象征,成为东北抗战的一面旗帜。
靖宇县三道崴子是杨靖宇最后战斗的地方。81年前,这里是一片原始森林,地上长满扭筋子树。如今,这里松柏参天,碑亭庄严,杨靖宇荡气回肠的抗日诗篇闪耀历史星河。
在日军的疯狂绞杀下,1939年冬,东北抗联损失惨重,经历了最大规模的战斗和非战斗减员。杨靖宇领导的抗联第一军由三四千人锐减到数百人。情急之下,杨靖宇部队化整为零,分散突围,待机重新集结。1939年12月,杨靖宇身边尚有400余人的抗联部队,而到1940年2月2日,他身边就只剩二十七八个人。到2月12日,杨靖宇身边就只剩下两名警卫员了。2月18日,这两名警卫员也牺牲了。自此,杨靖宇开始了孤身一人与数百敌人周旋的5天5夜。
杨靖宇在三道崴子孤身陷入重围,断粮5天,身患重感冒,双脚严重冻伤,右臂挂彩……他倚靠着一棵扭筋子树,左手持枪,仍在向敌人还击。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杨靖宇的手枪决绝地响着。一发子弹最终击中了他的胸膛,鲜血染红了皑皑白雪,杨靖宇的生命定格在1940年2月23日16时30分,终年35岁。
英雄去了。他走得从容,走得伟岸,走得壮烈。
英雄去了。但人民记着他,祖国记着他,大地记着他。
时代楷模徐振明正是被杨靖宇英勇奋战的不屈精神,激励着、战斗着。
1942年在新兵培训时,徐振明就多次听过杨靖宇将军的抗日故事,将军自此成为他的“精神偶像”,陪伴他走过战斗岁月。1958年,徐振明转业到地方时,毫不犹豫地选择到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所为将军守陵,让一片荒山秃岗呈现万木峥嵘的勃勃生机。不仅如此,1980年底徐振明离休时,他的儿子徐永军继续接班。这是两代人对英雄最淳朴、最真挚的守护。
天津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的马铖明是杨靖宇的曾孙,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让他成为一名吉林省选调生,来到革命老区靖宇县做村书记助理。“我要回到曾祖父曾经战斗的土地,沿着他的足迹,把青春和热血奉献给这里。”
我省画家赵明仁等多次重走抗联路,创作了一幅108米长的组画,生动再现杨靖宇带领抗联战士与日寇顽强斗争的英勇事迹,“希望感染更多的年轻人,牢记历史、缅怀英烈。”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中信实验学校聘请杨靖宇将军的后代马继志为校外辅导员,为学生们讲解将军的战斗历程,“杨靖宇爷爷,我们尊敬您!杨靖宇爷爷,我们为您骄傲!”
通化市组织少先队员走进杨靖宇烈士陵园,聆听红领巾讲解员讲述杨靖宇将军的英雄故事,寻访东北抗联历史。
……
历史从不曾被遗忘,精神始终熠熠生辉。
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爱国情操,伟大的牺牲精神。杨靖宇、魏拯民、童长荣……在中华民族最危急之时,这些优秀的中华儿女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谱写了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铸就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这种精神一直在白山松水间流传。这里的山山水水都铭刻着吉林人民同日寇浴血奋战的恢弘篇章。
战争的硝烟早已消散,如今的吉林正在争分夺秒加速前行。我省作为东北抗联的创建地,以其最早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率先创建东北人民革命军、最早建立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最先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对东北抗日战争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其历史贡献必将彪炳史册、光耀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