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红色旅游与绿色生态发展双轮驱动

作者:刘子卉   更新时间:2021-05-10 14:30   来源:吉林日报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触摸红色脉搏、感受优良生态是当前公众津津乐道的一种出游体验。许多地方景区迅速跟进、系统谋划,打造文旅结合的亮点品牌和示范线路,着力推动红色资源价值转化,展现生态文明新貌。实践中应做好产业升级、文旅交融、配套建设等文章,实现红色旅游与绿色发展相得益彰、双轮驱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动力和生态产业支撑力。

充分做好资源挖掘工作。一方面,深度研究红色文化,整理活化存量资源,探寻新的红色资源,以文化视角对待历史遗存和精神魂宝。积极组织走访调查,收集挖掘重要文物、史料、故事、山歌、标语、图片等,通过寻访亲历者及后人,还原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客观全面地呈现历史原貌。在此基础上,对红色资源承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艺术等多重价值进行深度挖掘,并提炼升华其精神内涵。另一方面,系统发掘生态资源,加强管理,筑牢殷实的生态资源根基。特别是在广大山区、农村,要引导农户进行科学的生态种植、植树造林、生态治理,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系统,进而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确保以高质量的生态资源为红色旅游赋能。

精准做好产品体系设计工作。一方面,突破单一文化的发展瓶颈,让多元化的文化旅游产品进入市场。在“1+N”多元文化的旅游体系中,“1”是以当地红色资源为基础的红色文化,“N”是以生态资源为基础的民族文化、饮食文化、农耕文化、商贸文化等。这种体系强调的是生态资源与红色资源在文化层面的有机融合,要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化运作,将多元文化转化为具体的旅游项目和游览产品,使游客在感受红色文化的同时能领略到地方特色,突出红色文化的地域特点,解决部分地区红色旅游千篇一律的问题。另一方面,针对目前一些红色线路和景区简单将教育、旅游相结合,沉浸式体验不多,产品的市场化水平较低等问题,借助红色旅游与绿色生态发展的双轮驱动模式,将养生观光、生态住宿产品植入红色旅游当中,进一步完善景区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并增加采摘、农耕等特色体验活动。一些地方还可以研发康养服务产品,给游客提供红色魅力、自然魅力的双重体验,使其在体验旅游的乐趣中受到红色文化的感染,达到寓教于乐、寓教于游的效果。

持续做好产业优化升级工作。以红色旅游为核心的复合型生态旅游项目是与时俱进的,需要及时更新迭代。不仅要借助生态资源发展红色旅游,同时也要利用红色旅游为生态产业赋能。一些老区近几年注重从“以红促教、以红带绿、以红兴村、以红惠民、以红扬文”等方面提升内生发展动力,有一定的样板示范作用。各地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一方面,需借鉴先进经验,结合红色旅游,建设体验型生态农业,激活生态农业的第三产业价值,拓宽营收渠道;另一方面,要打造红色品牌生态农产品,努力实现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化,让红色文化以生态农产品为载体广泛传播。

合力做好系统保障工作。推动红色旅游与绿色发展相融共生、共同成长,还有很大空间可为,有很多工作要做。从一些地方实践来看,短板主要存在于景区或线路内容单调,场馆、景点比较零散,没有立体的、高科技手段的陈展方式,缺乏集观赏性、娱乐性、教育性为一体的复合型体验式旅游产品,深层次衍生产品开发力度弱,生态、文化、休闲、度假、工业、农业等业态融合程度低。针对这些问题,要扬长避短、统筹规划,加大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强化宣传推广,创作更多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融合的文艺作品。要立足红色文化,加强对生态资源的管理,广泛开展资源的引入工作,尽快从中小规模的乡村旅游层面走出来,抓好配套服务,解决红色文化呈现形式枯燥、游客停留时间短等问题。加大红色旅游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拓展市场,改善营商环境,充分利用红色旅游产业的相关扶持政策,引入优质投资资源,创新投资机制,鼓励当地居民以专业合作社等形式参与投资建设,为红色旅游与绿色生态的双轮驱动提供不竭的资本动力。树立生态治理理念,积极保护生态脆弱地带和生态敏感区,逐步完善生态产业链,构建城乡一体、“红绿”结合的区域红色产业生态化运行模式,使整个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集约、高效的生态运转,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鼓励做好联合开发工作。推动区域内和地方间的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合作,做好顶层规划,统筹谋划红色旅游景点的发展定位和规模,推出精品线路,制定互惠互利的营销政策,实施联动营销推广,建立省外对接、市内联动、景区合作的分级分层互动机制,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以我省长白山区为例,近年来,其在各部门互动合作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进一步打破部门协作壁垒。下一步可继续针对长白山区红色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周边村镇、县乡的实际,发挥政府、媒体及社会组织各自作用,为红色旅游地区搭建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平台,联合创新产品开发模式,提升游览展示层次,营造线上线下互动的红色旅游社区。整合“红”“绿”特色资源,加快生态旅游业协作发展,进而形成有机融合的文化生态系统,实现二者的同步发展。强化人才支撑保障和智库共享,带动“红色”“绿色”互促,在山青水绿生态美的基础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让百姓更加富裕。

(作者单位:通化师范学院)


作者:刘子卉
编辑: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