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惠市:特色种植业绘就“四季生机图”

  更新时间:2025-04-28 07:28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德惠市玫瑰种植产业正向着更高效、更优质的方向迈进。

德惠市布海镇的香瓜种出“甜日子”。

德惠市布海镇的香瓜种出“甜日子”。

德惠市西红柿产业蓬勃发展。

德惠市菜园子镇农户家的温室大棚内暖意融融,一株株柿子秧苗沿着吊线向上伸展,长势喜人。

程雪家庭农场通过玫瑰种植,实现了产业增效和富民增收。

近年来,德惠市棚膜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乡村振兴展现新活力。


朱城子玫瑰花、郭家葡萄、布海瓜菜、菜园子西红柿……一张张名片“越擦越亮”,德惠市特色种植业之路越走越宽。近年来,德惠市立足特色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多点开花。

德惠市将棚膜经济作为带领村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径,通过“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布局,积极培育多元融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优特色种植业,大力推行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等抱团发展模式,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附加值,为乡村产业振兴“赋能添彩”。

行走德惠乡镇,由“一颗颗种子”催生的高质量发展故事,比比皆是。

“美丽产业”变“幸福产业”

花卉产业是美化生活、传递情感的美丽产业,也是富含丰富产业链、市场前景广阔的活力产业。

在德惠市朱城子镇沿河村的玫瑰花种植园区,含苞待放的玫瑰摇曳生姿。“我们全年能采三茬到四茬,每一茬一株能产四到五支花。最新的一茬花预计5月中旬上市,为‘5·20’做准备。”程雪家庭农场负责人杨雪看着棚里的玫瑰向记者介绍。要想抓住这个机会,需提前两个多月做准备,玫瑰的花期约在一个月,工人们要对鲜花进行修剪,以确保在固定的时间内将花朵剪下来,顺利地投入市场。

目前,程雪家庭农场的玫瑰大棚占地约25公顷,建有35栋大棚,4栋智能连体温室,每年可产各类花卉1000万支,包括卡罗拉、粉红雪山、香槟、爱莎、洛神等多个品种。农场在种植过程中不断调整优化种植技术和管护技术,产品深受市场青睐,每逢节日订单不断,销量十分可观。

“必须与德惠市其他乡镇种植产业错位布局,我们主攻精品花卉市场!”10多年前,在外打工的杨雪嗅到玫瑰花商机,在赴昆明学习种花技术后,回到家乡成立了家庭农场种植玫瑰。

最开始的时候,夫妻俩只有两栋大棚,村民们很是不解:“大家都种瓜、种玉米,没听说谁家种玫瑰花的,卖不出去咋办?”第一年冬天,由于没有给玫瑰花覆上地膜做好保温措施,两栋玫瑰花苗无一存活。随后,夫妻俩开始学习和摸索,考察市场、学习新技术、引进新品种……

“闲不得!”技术浇灌,品种把关,精心呵护下的鲜花,长出了更高的价值。渐渐地,他们种出来的玫瑰因为色彩绚丽、品质优良,受到不少客户的青睐,一时间供不应求。

程雪家庭农场创造了新的突破。他们还带动了全村20余户群众发展棚膜产业,修建各种大棚200余栋,使本地“棚膜经济”飞速发展。从德惠市朱城子镇出发,花儿“乘着”货车,“绽放”各地。

村民收入显著提高。在这一条条美丽的生产线上,35名产业工人活跃其中,摸芽、修剪、采摘、分拣、包装。“风吹不着,雨淋不着,闻着花香包着花。”张国香在园区务工,既有土地流转金和务工收入,年底还有村里的分红,家里年收入超过4万元。

周边村子也受益,加工食用玫瑰、研发菊花酱,办农家乐、开民宿客栈,组织花卉采摘、体验制作鲜花饼,产业链如枝蔓延伸。

德惠市的园艺特产业走上了品系化、规模化、特色化、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发展道路,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增长点。目前,朱城子镇园艺特产业种植面积已发展到种植面积棚内85亩,露天110亩,年产值预计达600万元。

“浪漫经济”正生长为综合产值达数十亿元级的“美丽产业”。

“香瓜大棚”可“四季生金”

初春时节,走进德惠市布海镇陈家村,放眼望去,香瓜大棚首尾相接,排列田间错落有致。

“走,看看我们的香瓜去!”行至村中的种植户马艳双家,她热情地将记者带进香瓜种植园1号大棚。

阳光洒落,大棚里暖意融融,香瓜茎叶一片翠绿。每株香瓜苗旁的“土壤”里,插着输送水肥的细管。

“甜瓜是从5月中旬开始上市,我们种植都是水肥一体化,甜瓜也非常好吃,口感好,香脆甜,这4个棚一天能摘3000多斤,1个棚子能卖1万多元。”甜瓜种植户马艳双说。

为确保香瓜秧苗茁壮成长,村里还组织技术人员为种植户提供全程技术指导,从品种选择、栽培管理到病虫害防治,都给出科学合理建议。同时,积极推广绿色种植技术,大力发展有机农业,使用有机肥、生物农药,确保棚膜作物的品质和安全。

让果蔬大棚变身“小康大棚”,推动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布海镇的香瓜甜了舌尖、富了百姓。行走在大棚间,记者探寻到了香瓜给这里的农民带来的“共振效应”。

从马艳双家的大棚出来,记者又来到了被当地人称为“种瓜能手”的孙丽家。

时近中午,孙丽还在大棚里忙碌着。

“我每天早上4点就起来‘捣鼓’了。”孙丽说,为保证口感,在种植期间她会严格控制大棚的温度和湿度,使用农家肥。她家有6栋大棚,今年培育了5万余株香瓜苗,种植了白瓜、翡翠公主两个品种,亩产量能达到7000斤。

“种瓜,就像伺候小孩一样,从早到晚都得在地里转悠。白天要把瓜棚的摇杆落下去,晚上再摇起来,中间能达到15摄氏度的温差,这样果实的糖度干物质累积是最好的。”孙丽对香瓜种植技术如数家珍,“咱这瓜,清脆甘甜,口感特别好,第一茬香瓜马上甜了,现在30%香瓜全被客户预订了。”

一个产业的进步,单打独斗不如抱团发展。德惠市正以新建设的“布海簋市”为重要基地,建设布海香瓜产业园,组建“布海镇香瓜种植联合体”,同时,以“102国道”和德九公路两条国省干道为轴线,以香瓜种植产业为中心,发挥1小时经济圈的区位优势,打造两条香瓜产业示范带,做大做强香瓜产业。

“大家联合起来,拧成一股绳,韧性强、后劲足。”布海镇党委副书记李金昌告诉记者,目前,全镇享有“吉林省香瓜之乡”美誉,已有陈家、布海、侯家、长山、德升、吉家和新城等7个村的瓜菜达到规模化种植,形成地产香瓜联合体。

人气足、市场旺、信心强。据当地负责人介绍,仅香瓜这一项,带动布海镇农民就业增收1.5亿元。

为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布海镇积极探索,创新农业种植模式。“我们充分利用农作物生长周期的时间差,巧妙地在同一座大棚内推行套种模式,将香瓜与辣椒、豆角等蔬菜进行搭配种植,实现了土地资源利用最大化。”布海镇纪委书记王冬说。

第一茬种植香瓜,第二茬8月开始种植辣椒、豆角等各种蔬菜。瓜蔬两茬种植模式应运而生。

截至2024年底,德惠市布海瓜菜种植面积已经达2200公顷,产量8.6万吨,产值达8.2亿元,瓜菜种植户数达2700余户,带动就业人数达0.7万人次。既稳住了“粮袋子”,又鼓起了“钱袋子”。

“柿业兴旺”成“致富钥匙”

有着“西红柿之乡”美誉的德惠市菜园子镇,进入了西红柿种植最繁忙的时节。走进这里的阎家坨子村,只见一大片温室大棚整齐排列,放眼望去,尤为壮观。

温室棚内,藤蔓交错,一颗颗长势喜人的番茄缀满枝头,村民忙着修剪枝叶,不断调整植株的生长状态,促进果实发育。

“你晚来几天好了,就可以尝尝我们的品种‘美盾’,沙瓤多汁,甜度能达到10度。”种植户郭宗广指着一颗颗小番茄说。

“番茄好吃可口,有啥诀窍?”记者问。

“种子有保障,还愁果子不好吃?”郭宗广说。

他搞大棚种植已经有几年了,最初由于对品种选育、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等了解不够,前期大棚种植的效益并不理想。后来,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通过学习培训,积极拓展思路,引入“普罗旺斯水果番茄”等特色品种,并聘请农业专家进行专业技术指导。

目前,郭宗广一共种植了2座大棚番茄,每座大棚亩产2万斤左右,今年番茄市场价可观,预计年收入能达5.8万元。

在阎家坨子,像郭宗广这样的种植户还有不少。温室大棚不仅增加了种植户的收入,还极大地解决了周边村庄剩余劳动力问题,附近不少村民在大棚里从事整枝打杈、采摘、包装等工作。

同时,“大棚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整个产业链的升级和转型。在这里,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加入蔬菜种植的行列中来。他们通过参加技术培训、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提高种植水平和产品市场竞争力。

从最初的几户到今天的50多户、300多栋大棚,每栋大棚柿子平均收入近三万元。西红柿种植不仅是阎家坨子村的特色产业,更成了百姓致富的“金钥匙”!

“你信不信,一个小番茄有无限可能!”

阎家坨子村党总支书记司昌峰笑着对记者说:“我们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推行‘党支部+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围绕特色种植发展思路,采取政府引导、示范带动、科技助推等一系列措施,着力推进番茄特色果蔬种植。”

如今,全镇以阎家坨子村为核心向周围7个村辐射,依托长春市蔬菜技术推广站的“技术指导”,新建高标准蔬菜园中园。以阎家坨子村党员合作社成员为主体进行合作生产。推广统一生产计划、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物资供应、统一销售合作模式,促进番茄全产业链标准推广应用。

园区还持续攻坚番茄种子研发,不断培育新品种,帮助合作社的种植户选种、育苗。“美盾”和“圣尼斯313”新型口感番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

“产学研拧成一股绳,番茄种植户平均年收入增长超1万元。”

菜园子镇宣传委员刘琪说,农户生产的番茄不仅通过批发商销售,还在线上平台热销。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严格的品质管控和创新的产业模式,番茄已成为当地农民致富“密码”。“番茄从德惠出发,一路向南,畅销于上海、无锡、温州,向北发往哈尔滨、齐齐哈尔,走出国门,抵达俄罗斯莫斯科。”

番茄长出大产业,瓜蔬也发展出新气象。

“干”中求新,沃野流金。德惠市的棚膜产业发展格局次第展开,不仅是菜园子镇的西红柿,布海镇的瓜菜、朱城子镇的园艺玫瑰,还有:“郭家葡萄”,年产约3000吨,打造出了一条产业兴旺的多赢之路;岔路口镇“德惠小町”和“德惠大米”,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为“金字招牌”……

2024年,德惠市新建885亩棚室,园艺特产业产值达22.6亿元,稻渔综合种养规模扩展到10万亩,收益突破1亿元。

一村一品产业兴。回看“特色种植”这篇命题文章,德惠的答卷早已书写在沃野良田间。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作者:记者 孟凡明 王焕照

初审:马萍

复审:刘晗

终审:张宇


编辑: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