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春风轻轻拂过镇赉县黑鱼泡镇黑鱼泡村,一座座温室大棚内热浪蒸腾,绿意盎然。无籽西瓜的幼苗正破土而出,整齐地排列在育苗盘中,嫩绿的叶片舒展如扇,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盛景。
走进村民孙仁喜家的育苗大棚,老孙的儿子孙聪正在仔细查看瓜苗长势。“3月中旬撒的籽,这几天苗就出齐了,今年我家种了8亩多无籽西瓜,4月末就能移栽到大地里。”孙仁喜介绍,从催芽、培土控温到移栽,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准把控。凭借近30年的种瓜经验,他总结出一套高效育苗技术,不仅自家大棚内的瓜苗长势健壮,还常为周边种植户传授经验,成了乡亲们口中的“土专家”。
黑鱼泡村种植无籽西瓜的历史悠久,近年来通过政策扶持和技术推广,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将西瓜种植和棚膜经济结合,实现增产增效。从2022年起,黑鱼泡镇试点的水肥一体化示范田显示,每亩玉米增产30%以上,这一技术现在也应用于西瓜种植,为瓜农降本增收提供新路径。
“我们的西瓜不愁卖,每到上市季,长春、齐齐哈尔、乌兰浩特等地的客商就早早来预订。”黑鱼泡镇党委书记张洪志表示。镇里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整合资源,推动西瓜种植规模化、标准化。平阳堡的无籽西瓜以皮薄瓤脆、甜度高、瓜皮瓜瓤颜色丰富闻名,加之村子靠近公路,物流成本低,进一步拓宽了销售半径,还在公路边建了特色瓜果交易市场,内设展示摊位70个,外建观光标识2个,以此带动瓜农种植积极性,促进增收。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金”。
如今的黑鱼泡村,无籽西瓜种植面积达150亩,产量在90万斤,预计户均收入10万元,带动户均增收2.5万元。随着白城至大安旅游公路的贯通,村里正谋划“西瓜采摘+湿地观光”农旅融合路线。“我们注册了‘平阳阳光瓜’商标,下一步要建分拣中心,开发西瓜汁的深加工。”村党支部书记刘会明指着村东头的规划图,远处的嫩江泛起波光,恰似产业振兴的澎湃潮声。
从落后村到“甜蜜村”,黑鱼泡村的变迁是镇赉县特色经济、棚膜经济的缩影。这片曾因干旱干涸的土地,如今因科技和特色重新焕发生机。当暖风吹熟七月的香瓜,这里的故事,正沿着“黄金水稻带”的乡村振兴路,传向更远的地方。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作者:王凯 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文君 张立蕴
初审:马萍
复审:刘晗
终审: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