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立“土字牌”》:寸土寸心的历史见证——吴大澂主题油画系列报道之三

  更新时间:2025-04-06 09:09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咸丰十一年(1861年),清政府与沙俄签订《勘分东界约记》和《中俄东段交界道路记文》,明确国界,绘图钤印,设立界牌。然而,当沙俄勘界官员的皮靴踏碎图们江畔的薄冰,负责监立界牌的清朝官员吉勒图勘,竟在鸦片烟雾中迷失,荒唐地缺席勘界。这让沙俄勘立界牌时为所欲为,又趁机扩大了不少地盘,连中国图们江的出海口也被堵死。“黑顶子山濒江一带,久被俄人侵占……自珲春河至图们江口五百余里间竟无一碑。”据1885年(光绪十一年)依克唐阿向清廷的奏报中可知,当年所立8处木质界牌几经风吹雪打,大多都已朽毁或遗失,特别是“最关紧要”的末处“土字牌”,已“无从查究”。

陆地边界以界牌为重,依界牌划分两国领域。吴大澂认为,只有重立界牌,才能正本清源,争回被蚕食的国土。在岩杵河勘界会议中,吴大澂、依克唐阿等人与俄方代表巴拉诺夫展开激烈谈判,最终双方达成协议,在沙草峰以南岭下江岸地方竖立“土字牌”。立牌时,吴大澂、依克唐阿亲临监立,新牌改为石质,用坚石构筑地基,外掘深沟、填以碎石,灌以灰浆,以期经久。经过吴大澂、依克唐阿等人的努力,使“土字牌”大步向外推进,一块宽600米、总面积10平方公里的土地重回祖国,使中国距离日本海只有15公里,大海清晰可见。

《山河在望——吴大澂系列组画之监立“土字牌”》这幅画描绘的就是吴大澂、依克唐阿等中俄两方监立“土字牌”时的场景。画面中,吴大澂握拳挺立,目光如炬,依克唐阿手持勘界工具,神情坚定,展现出寸土必争的凛然气度。两侧持械的清朝官兵与勘界百姓神情肃穆,沙俄官员握枪蹙眉,暗涌着无声的较量。背景中猎猎翻飞的旗帜与巍然矗立的“土字牌”相映,既突显主权象征,又给人以拨云见日的昂扬态势。

谈起创作,主创人员、长春光华学院教授张伟时坦言,《监立“土字牌”》这幅画在吴大澂主题油画(组画)中具有重要地位。怎样画好重大历史题材作品,他们也曾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是历史场景的还原,创作团队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同时邀请了多名省内历史专家对人物、服装及相关历史细节给予指导,确保作品符合史实。其次是绘画语言的表达,作品画面需客观再现历史,写实是必然选择。他们反复修改、推敲画稿,历经半年时间,才完成画稿。

“土字牌”的重新确立,不仅修正了沙俄的领土侵占,更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精神遗产。如今,那些被吴大澂、依克唐阿等人重新锚定的地理坐标,在历史长河中化作了精神坐标,它告诉我们,主权不仅是地图上的虚线与墨迹,也是一个民族用脊梁撑起的立体疆域。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作者:记者 郭悦

初审:马萍

复审:刘晗

终审:张宇


编辑: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