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十二年(1886)四月二十二日,谈判桌上,当吴大澂展开我方亲手测绘的边境舆图,卷轴滚动的声响犹如惊蛰春雷,震碎了沙俄精心编织的领土谎言。“土字牌当立于此!”他指尖落处,山河经纬在舆图上铮然作响。重立土字牌、收复黑顶子、争取图们江出海口权……每个议题的抛出都似利剑出鞘,势必要从沙俄“口中”夺回被觊觎的疆土。
为了给中方代表提供谈判所需的论据和例证,首任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派人长途跋涉,徒步踏查了中俄珲春东界全线,掌握了大量确凿事实。在中俄界务谈判中,作为清政府副代表的依克唐阿与吴大澂紧密配合,不卑不亢,痛斥了沙俄方蚕食和侵占中国领土的行径,以及沙俄方背信、欺骗的行为。艰难的谈判历经数月,吴大澂与依克唐阿面对沙俄的诡辩力挽狂澜,最终双方签订了《中俄珲春东界约》,在积贫积弱的晚清时期,破除万难维护了国家主权。同沙俄谈判归来,在珲春南门之内的钦差行台,吴大澂赞依克唐阿智勇双全,边陲巩固,情为之所动,奋笔疾书“龙虎”二字于花岗岩上。“龙虎”寓意龙骧虎视,保卫边疆保卫国家。
《樽俎折冲——吴大澂系列组画之谈判》这幅画,正是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定格为不朽的视觉史诗。《谈判》描绘了吴大澂、依克唐阿再三辩驳、据理力争,终于与沙俄达成协议,收回黑顶子,争得图们江口通航权等,捍卫了祖国神圣领土的场景。在《谈判》的画面中心,只见吴大澂站立着,身体微微前倾,一手撑于桌面,另一只手自然伸出,展现出一种认真交流、据理力争的姿态;依克唐阿在他的右侧正襟危坐,目光坚定,彰显出其在谈判场景中的坚定与自信。
“这幅画我们特意选择在国内谈判的场景,将谈判气势提振起来。谈判过程是艰难的,涌动着剑拔弩张的暗流。所以我们把周围光线画得很暗,一是突出人物和细节,二是营造紧张的气氛。”据主创人员、吉林艺术学院新媒体学院教师徐国君介绍,画中匠心独运的明暗处理,谈判双方人物的微表情乃至桌面上的地图等各种细节,创作团队都进行反复推敲、仔细琢磨。“艺术创作从来不是简单的技巧堆砌,而是情感的寄托、精神的传递。《谈判》这幅画我们倾注了无数心血,希望大家能从作品中真切感受到吴大澂、依克唐阿等人‘寸土尽存心’的精神力量,让这份精神力量激励我们在生活中坚守信念,无畏艰难,勇敢前行。”
“我们所画的不仅是历史场景,更是民族精魂。”正如徐国君所言,当观者欣赏《谈判》时,仿佛能触摸到历史长河里永不熄灭的信念之火——这簇火苗曾照亮过屈辱年代的谈判桌,如今仍在华夏儿女的血脉中炽烈燃烧。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作者:记者 郭悦
初审:马萍
复审:刘晗
终审: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