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铭记弘扬吴大澂在吉林兴边固防、保卫边疆的千秋功绩,我省组织一批美术家创作了吴大澂主题油画,用艺术形式生动展现吴大澂勘查边界、对俄谈判、监立“土字牌”、添立铜柱等历史场景,将色彩与温度并存,艺术与历史交织,凝聚起吉林儿女的奋进力量。
吴大澂主题油画是由5幅图组成的组画。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千里边陲——吴大澂系列组画之勘界》。19世纪上半叶,清王朝走向衰落。咸丰十一年(1861年),中俄签署补充条款,规定由乌苏里江口至图们江设置耶、亦、喀、拉、那、倭、帕、土等界碑。但沙俄任意挪动界碑,向中国境内步步推进。就连珲春黑顶子一带也被沙俄占据。俄国的界碑被当地群众称作“马驮界碑”,因为俄方肆意挪动界碑,如同用马驮着随意放置。为此,吴大澂曾亲自到岩杵河、摩阔崴沿海一带地方查勘海中间之岭,又从罕奇海口绕至黑顶子,确切查实了被沙俄侵占的珲春之地,并上奏清政府,由两国派员会同重新履勘。
《勘界》描绘的是吴大澂在光绪年间(1886年)会同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与沙俄代表进行勘界谈判的场景,采用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清晰地还原了历史。画中吴大澂虽处于画面边缘,但构图进行了巧妙引导,使吴大澂仍处于视觉中心。“勘界时,吴大澂的内心是复杂的,既有想收回土地的急切坚决,也有对沙俄的愤慨。你看画中他微蹙的眉头、坚毅的目光、严肃的面庞……我们重点将笔墨放在表情上,展现出吴大澂当时的心境。”主创人员、艺术家王晓明提起创作,开始滔滔不绝。为了画好吴大澂主题油画,他先后多次到珲春实地采风,“画中的云都是我从珲春拍回来的,《勘界》的天空我改了六遍,地改了四遍。”王晓明说。
云卷边关千峰立,墨染山河一寸丹。当观者驻足《勘界》画前,就会被其感染,仿佛可以跨越时空,听见吴大澂前行的脚步声,感受到他守护山河的拳拳之心。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作者:吉林日报记者 郭悦
初审:刘晗
复审:马萍
终审: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