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具视觉张力的“教科书”——品读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建筑

  更新时间:2025-03-27 07:14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开栏语

3月的长春,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的冰凌花正傲雪绽放。而在城市的核心区域,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提升项目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6月末,它将以崭新面貌唤醒历史、点亮新程。

新民大街全长仅1445米,在长春的主干道中,它的长度并不起眼,但却是我省首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这条承载百年厚重历史的大街有其独特之处:

这里是1933年日本侵略者对长春进行所谓“首都”规划的两条南北轴线之一,作为伪满皇宫建筑群中轴线,当时叫“顺天大街”;这里坐落着民间常说的“八大部”中的大部分机构,如伪满军事部、司法部、经济部、交通部旧址,以及伪满洲国国务院旧址、伪满洲国综合法衙旧址,这些建筑的整体风格,融合了欧洲建筑流派与中国传统建筑元素。新中国成立后,街道两侧又增添了一批大气恢宏的建筑,如原长春日报社、长白山宾馆、吉林电视台、吉林电视塔等提升改造的13处院落。在新民大街的尽头,便是如今热闹非凡的文化广场。其中长春地质宫尤为瞩目,随着电视剧《人世间》在这里取景拍摄,这里也成为网红打卡地。

走在新民大街上,仿佛穿越时空,感受着古今建筑的交融与碰撞。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恢复好、保护好、利用好新民大街历史建筑群,意义特别重大。为全方位展示新民大街历史建筑的多重价值,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理直气壮讲好历史故事,使其焕发新活力、展现新魅力,本报拟开设专栏《建筑可阅读》,带您阅览这条街路上风格独特的建筑,打造城市文化的“新名片”。

在长春新民大街的东侧,坐落着一座风格独特的建筑,可称之为造型精美、极具美感。这座现为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的建筑,1999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单,曾是伪满洲国司法部旧址。

伪满洲国司法部旧址建于1936年。建筑主体的1—3层采用了钢筋混凝土梁柱结合局部砖墙用以承重;4—6层塔楼则采用了砖柱结构以及部分砖墙承重。

整个建筑物呈十字形,正门朝西。正中塔楼为3层,精心修饰,是整栋建筑的视觉焦点。塔楼底层为拱形窗,二三层为条窗。建筑主体3层,地下一层。主楼中上部配以歇山、马尾、重檐。门厅宽敞明亮,门厅前部每侧由三根圆柱呈L字形排列,顶部用宝蓝色琉璃瓦装饰。主体一层为拱形窗。整个建筑用赭石色瓷砖贴面。中间部分高出主体三分之一,用洁白瓷砖贴面。塔顶、屋顶及檐部均以宝蓝色琉璃瓦装饰。建筑室内的大门材质多为红松,地面铺装既有木地板又有水磨石,大理石板楼梯扶手则为花岗岩材质。

这座华美的建筑曾见证了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的残酷压迫。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伪满洲国司法部也结束了它的罪恶历史。

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后,上级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兴山中国医科大学接管长春大学医学院和东方医学院,组建长春医科大学。这座建筑也成为当时长春医科大学的校部楼。

1950年长春医科大学更名为“军委长春军医大学”。1951年长春军医大学更名为“第三军医大学”。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这所学校担负起后方医疗基地的重任,这座建筑也曾被改为外科教室。直至1978年,在这座建筑前,伴随着一场盛大的揭牌仪式,吉林医科大学恢复了原校名“白求恩医科大学”。2000年,白求恩医科大学与原吉林大学等五校合并为新的吉林大学,这座建筑随后成为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校部楼,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如今,这座华丽的建筑中,每天有数百名医学生穿梭其中。建筑空间的叙事,可触可感的实景课堂,让历史建筑成为“活着的教科书”。

参考资料:

《白求恩医科大学校史 1939-1989》

长春市规划局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春》

房友良 《长春街路图志》

沈燕 《伪满遗址》

于维联 李之吉 《长春近代建筑》

邓云琴 《原真性原则下文物建筑修复研究》

李之吉 《浅析伪满司法部旧址保护与修复》

杨宇《长春近代建筑图鉴》

(张振洪 张蕊 杨倩 杨慧/绘图)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作者:记者 纪洋

初审:马萍

复审:刘晗

终审:张宇


编辑: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