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315 话题第N次霸榜热搜时,我们正嚼着“零添加”预制菜,在直播间“最后3分钟”的倒计时里疯狂拼手速——这个全民打假日,早从曝光黑心作坊的正义现场,变成了人性欲望的魔幻现实主义展演。而我们也早已从举着横幅的“维权小白”进化为手握显微镜、熟读《反诈宝典》的“钮祜禄·人间清醒”。
从直播间兵法级砍价到二手平台“抠门艺术家”养成记,从为LOGO掏空钱包到为治愈emo氪金,消费早不是简单的银货两讫。你看《年会不能停》里打工人用山寨年货糊弄领导,比《甄嬛传》宫斗还精彩的省钱攻略,正在每个支付密码里上演现实版《饥饿游戏》。
当购物车变成当代人的情绪收容所,当算法比亲妈更懂你的深夜冲动——我们到底在为什么买单?
答案或许藏在《装腔启示录》里那个假包撑起的面子里,在《繁花》至真园天价包间的人情江湖中,更在每个被“买它”治愈又刺痛的时刻里……
韭菜的觉醒
《狂飙》里高启强用一碗猪脚面收服人心的名场面,恰似消费主义的隐喻:食物异化为符号,温情包裹着算计。现实中,这碗面的化身可能是直播间里“家人们的专属福利”,或是便利店货架上标注“0糖”却暗藏代糖的饮料。
值得庆幸的是,今天的消费者早已不是待割的韭菜,他们左手握着《无节制消费的元凶》揭露的“计划报废”黑幕,右手用“七天无理由”反杀大数据杀熟,购物车俨然成了“科学试验田”——有人带着成分分析APP逛超市,逐字解码配料表;有人用《甄嬛传》弹幕式幽默反嘲套路,笑称“安陵容用舒痕胶就是古早PUA教程”。
这种觉醒在影视与现实的双重镜像中愈发鲜明。《漫长的季节》里王响追凶二十年的执念,像极了消费者在维权路上的较真:上海某黄金首饰店用“置换规则迷雾”收割顾客,大连海鲜市场的“鬼秤”被民间侦探式博主曝光,皆是现实版的“真相追击”。
情绪经济学
《你好,李焕英》上映时,玻璃汽水瓶销量暴增。人们买的不是怀旧,而是一瓶“穿越时空拥抱妈妈”的安慰剂。这种情绪消费的巅峰,或许早在《流浪地球2》周边众筹破亿的夜晚就出现了,科幻迷支付的不仅是模型钱,更是为末日危机预缴的“安全感众筹”。
影视作品早已参透情绪定价的玄机:《隐入尘烟》中马有铁手砌泥砖房,弹幕里“精算师们”忙着换算“北上广房贷立省300万”;《去有风的地方》让大理民宿预订量激增,观众在许红豆的躺平哲学里众筹“精神月供”。
而现实中的商家,正把情绪价值玩成“障眼法”。直播间里“原价899特惠99”的白酒实际日常价仅89元,精准拿捏着《“骗骗”喜欢你》式的荒诞逻辑:我们明知是戏,却甘愿为片刻欢愉买单。
当物质极大丰裕,“低欲望消费”反而成了最奢侈的哲学,就像都市人对照《最大的小小农场》,在阳台用智能种植箱经营“五分钟田园牧歌”时,我们不禁感慨,这些角落里的生活革命,何尝不是对工业化体系的温柔反抗?
为告别续费
《三悦有了新工作》中,赵三悦陪伴白血病患儿登上摩天轮,用一场诗意的云端对话消解了死亡的冰冷感,将告别转化为一场关于生命循环的童话;《人生大事》的莫三妹用烟花送别父亲,炸裂的星火替代了天价墓地;《非自然死亡》里三澄医生为死者佩戴假面舞会面具,留下生命最后一页装帧……
在光影的世界里,我们学会了用另一种方式去理解告别,不再盲目追求消费主义定义的“完美谢幕”,而是学会了用情感的温度去填补物质的空洞。
《流浪地球》中保存人类文明的数据硬盘,映照着现实中年轻人用AI复原逝者亲人音容的实践;《寻梦环游记》的“终极死亡”寓言——当世上无人记得你时,灵魂才会消散——则让年轻人甘愿为智能手环里的那句“回家吃饭”终生续费。
从烟花绽放到数据云端,从假面舞会到万寿菊花瓣桥,当代年轻人正用光影灵感重构死亡消费——
不再为恐惧买单,而是为那些“记得”的瞬间付费;拒绝为天价墓地买单,但甘愿为“好好告别”支付溢价。
小马说:
当直播间里“明星同款”轰炸屏幕时,我们买的不是商品,而是对理想人设的短暂租赁;当深夜清空购物车时,删除的不是订单,是对焦虑的临时截屏。
是荒诞现实催生了人间清醒:个别地区用区块链追踪黑心商家,B站鬼畜区让虚假广告“社死”,小红书博主手撕“粉红税”套路——这届消费者不再是待宰羔羊,化身“人间质检员”的他们明白:花20块买奶茶不是刚需,是给疲惫生活的急救针;攒2个月工资看演唱会不是浪费,是对996生活的温柔起义;全红婵“丑鱼拖鞋”的意外爆单,戳中的不是审丑狂欢,而是对“去班味”自由灵魂的集体共鸣……
当我们心甘情愿打开付款码听到“滴”的一声时,支付的何尝不是通往“向往的生活”的过路费?
当我们拆开每一个带着期许的快递包裹时,盒子里装着的何尝不是那个渴望自由、拒绝被定义的“未被驯服的自己”?
消费主义的魔镜终会破碎,映照出我们最本真的模样:那个会为流浪猫驻足、被晚风撩动心弦、在菜市场烟火气里触摸生活肌理的自己,才是值得永远买单且回购的“限量款”。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璐
初审:刘晗
复审:马萍
终审: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