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咩咩”的叫声传来,小羊睁着湿漉漉的眼睛,迫不及待地探出头,望着杨海娜手中的草料。
春日暖阳,在镇赉县镇赉镇新立村杨海娜的绵羊养殖场干净敞亮的羊舍内,女“羊倌儿”杨海娜一边吆喝一边挥舞着铲子,向羊群中投喂饲料。
为了摆脱下地种田的命运,“90后”杨海娜通过努力选择留在大城市发展,做了公司白领。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听说镇赉县把养殖业作为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产业,在政策启发下,杨海娜萌生了返乡养羊的念头。
“一开始心里也没底,毕竟没有经验,对养殖基本上一窍不通。”杨海娜告诉记者,尽管风险很大,但无论是县里的政策导向,还是利好的市场前景,都让她确认养羊是一条可以发家致富的路子。
回乡不久,杨海娜在父亲的帮助下开始建设羊场,钻研绵羊和小寒羊养殖技术,并与省、市畜牧部门以及吉林农业大学相关专家取得联系。
然而,创业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养殖过程中,杨海娜遇到了很多难题。
几年前,养殖场一次补栏600只羔羊,如此大规模集中补栏,潜藏着巨大的风险。如果按照常规方法养殖,羔羊的成活率会低于70%,这意味着大批羔羊可能会死亡。如何提高成活率,成了摆在杨海娜面前急需解决的难题。
那时每天找专家和技术部门,自己也做了各种尝试,但收效甚微。经过一段时间的煎熬,专家给出了一个办法:建一座“保育室”,通过调节室内温度,将羔羊分批次进行人工哺育,就像医院养早产婴儿一样。最终,大部分羔羊“安全”度过危险期并顺利成长。
此后,杨海娜认真总结经验,并将这项人工哺育技术在全县推广,使用这项技术,羔羊的成活率能提高到90%以上,更多的养殖户从中受益。
经过多年摸爬滚打,善于钻研学习的杨海娜,已经熟练掌握了山羊的人工授精技术、胚胎移植技术以及科学化饲养管理等技术,给羊听诊看病“不在话下”,成了远近闻名的“羊专家”。
随着难题被逐个攻克,杨海娜养羊从300只扩大到500只、800只……数量扩充的同时,效益也越来越好。如今,杨海娜的养殖场规模不断扩大,萨福克羊和小寒羊800多只,另有400平方米的精料库、干草棚、青贮等配套设施,以及各类生产、饲喂、储运设备等。加上销售羊毛和羊粪等,收入可观。
自己富了不算富,让更多的乡亲们富起来才算富。杨海娜对前来学习养殖技术的农民耐心指导。目前已有8人像杨海娜一样,建立了养殖场,走上致富路。杨海娜告诉记者,她的养殖场原本设计存栏量是2000只,但目前只有800只,“很多人在这里学习技术,觉得我们这里的羊品质好,学习后,就直接把羔羊买走了。”
下一步,杨海娜还想成立养殖协会,为养殖户统一收羊、供应草料,提供羊的疾病防控、疫苗接种、人员培训等服务。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作者:潘晟昱 王凯 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文君
初审:马萍
复审:刘晗
终审: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