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泡、缠绳、套皮、编织……工人忙得不亦乐乎,在众人默契配合下,前一秒还“散趴趴”的糜子转眼间就“变身”一把把崭新的笤帚。这是大安市两家子镇同权村“大挠子”生产车间的场景。
如今,同权村“大挠子”加工产业已经从传统的小作坊加工的形式,向合作社规模化经营的方式转变,并形成了一定市场规模。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大挠子”,如今成为村民走向富裕的“金疙瘩”,书写着一段充满希望与奋斗的致富故事。
走进村民邹长河家的“大挠子”作坊,已经泡好的高粱糜子堆放在工人手边。已有几十年从业经验的村民李奎动作娴熟,他说:“我们一天能挣200多元计件工资,肯定编得越快越好,但咱这质量也绝对不差。”
对面工位上,使用木桩捆绑的村民康亚辉说:“这里离家近,不耽误干农活,还能赚一份打工收入,不比在外面打工差。配合着铁丝的勒痕,结实的捆扎绳将糜子捆牢,平均每4分钟就能编好一把笤帚,大家的效率不相上下。”
村党支部书记刘云平告诉记者:村里的笤帚已经销售到辽宁、新疆等10多个省区,订单式生产,销路有保障。通过产业整合我们成立了合作社,获取利润分红,每年能为村集体增收3万元。
在村里,随处可见码放成“井”字形的笤帚垛,既通风又能保证光照充足。一名工人说:“要晾晒到一摇晃就能听见清脆的糜子声才可以打包发货。”
立足自身优势,邹长河一直在琢磨利润更大的笤帚工艺品之路。他表示:比起现在每把笤帚几毛钱的利润,他们要找到更好的“来钱道”。接下来要与工艺品编织的商家接触,让村里的集体产业带动村民致富,为村集体增收。
近年来,两家子镇依托“笤帚之乡”产业基础,进一步挖掘“大挠子”产业,形成一条“种植+加工+销售”的增收致富产业路。目前,全镇种植大挠子面积达500公顷,每公顷大挠子总产值1.68万元、生产成本1600元左右、净收益1.52万元。
“大挠子”产业的发展,让同权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纷纷返乡,加入“大挠子”种植和加工的队伍中来。村里还利用产业发展带来的资金,改善基础设施,修建文化广场、美化村庄环境,一幅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正在同权村徐徐展开。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作者:于淼 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文君
初审:马萍
复审:刘晗
终审: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