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落在鸭绿江畔的珍宝——蔺相如青铜戈散记

  更新时间:2025-03-09 09:22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春节期间去省博物院参观,在“文明曙光”展厅,骤然发现蔺相如青铜戈,意外惊喜。远观近看,反复揣摩,周围几个观众见我这样也都围过来观看。青铜戈置放于几个青铜器文物中,并非C位,粗粝中闪烁昂昂然冷光。据介绍,目前国内已经出土了一些关于廉颇的文物,而这件青铜戈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件与蔺相如有关的文物。

“专家们表示青铜戈保存完好,去掉表面铜锈后依然锋利……”在省博现场,边结合资料,边看实物:青铜戈通长25.3厘米,援长15.8厘米,援部上扬,中部起脊,前锋呈弧尖状,内有刃,应该是一把近身搏斗的利器。不过,考古实例证明,有些戟所配套的戈也是这种形制,所以有人推测这把戈可能也会搭配戟刺。

戈是中国历史上兵车战场最具民族特色的进攻性武器,各代形制变化较大,战国中后期的秦戈形制已基本稳定,学术用语称其多呈长胡窄援,锐弧锋,内起刃,多穿(起初二穿,后多为三穿、四穿)。蔺相如青铜戈即为三穿:近阑部三穿孔。扫码听讲解,介绍戈使用方法有三:一是钩,即以戈援钩搭住敌人(特别是颈部),用力回拉,以戈援的下刃杀伤敌人;二是啄,即用锋尖啄击敌人;三是椿(冲),即利用戈援的上刃往前推击。

我们今天有幸见到的青铜器文物,都经过数千年岁月洗礼,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因为具有极其丰富又确凿可信的史料价值,弥足珍贵。蔺相如青铜戈上便刻有铭文,我将相机镜头拉到最近,依然无法辨识,也许,铭文是在青铜戈背面吧?资料介绍,戈上铭文为:“艹(廿)年丞焛(蔺)相女(如),邦左囗鹿智,冶阳”,除此之外,两行铭文中间的穿孔下有一个“赵”字。铭文中提到的“冶阳”为制造戈的工匠名字,是中国古代建筑制造业责任倒追的普遍做法。综上,专家判断:此青铜戈为赵国出产,制造时间甚至可能具体到赵惠文王20年即公元前279年,由蔺相如负责监制。

公元前279年,恰好是渑池之会,蔺相如力挫强秦,灭秦昭襄王淫威,逼迫他击缶,因此被赵惠文王拜为上卿。《史记》记载:“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也就是说,流传千古的“负荆请罪”“将相和”都发生在这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渑池之会,蔺相如言之凿凿、铁骨铮铮,国家的荣誉不可侵犯,2000多年来一直为后人赞叹。

1981年6月,长白县八道沟镇葫芦套村村民在北山坡起石建学校时,在石堆中发现青铜戈,并上交国家,于是便有了今天的故事。

一个月前去白山公出,第一次了解到此事。当时,车从临江出发,沿着吉线G331一路前行,窗外始终是长白山连绵山峦,鸭绿江逶迤河道。山,嶙峋峭立;江,蜿蜒旖旎。从一道沟开始,二道沟、三道沟渐次递进,层层群山,脱尽树叶,棱角分明,更显阳刚之气。白雪映衬黑色树枝,远看枝枝丫丫间似乎相连,一层薄纱般罩着山脊山顶,想起年轻时背诵过的一段诗歌:有谁能肯定地说:茂密的叶子不是树木的累赘?阳光洒满雪地,它们再画上简洁的作品,每片树皮都感到温暖。

虽然是深冬季节,鸭绿江仍然没有完全封上,偶见江水潺潺,缓慢平静,山河不改千年色。同行的老师说,我们现在走的路线就是1908年刘建封第一次巡视长白山走过的路线,只是他正与我们相反,他是从长白山下来后由二十四道沟一路走到临江。我在心里还在想着“天池钓叟”刘建封的丰功伟绩,又有人指着窗外说,到八道沟了,那边山里,八道沟镇葫芦套村,出土一把青铜戈,蔺相如监制的戈。

“蔺相如?!”我非常吃惊,又不免疑惑,2000多年前赵国的势力范围,根本达不到长白县,为何蔺相如青铜戈会流落到这里?不过当时工作任务紧张,没有细究此事。

回来后,因在省博的参观,自行补充了一些知识。战国时期,赵国的疆域包括现今河北、山西、河南、陕西、内蒙古以及辽宁部分地区,公元前279年时赵国的都城是邯郸。邯郸与长白县之间公路距离就近1600公里,何况山高林密的古代,何况中间还被燕国阻隔。以往的历史常识似乎也佐证,在汉代以前除了辽宁地区,东北似乎很难和中原联系起来。

历史密码的破解一环扣着一环,在如此巨大的空白中,后人只能依据文史功底与考古经验,在已有的成就上进行推想。目前,坊间也好,学界也罢,对蔺相如的青铜戈有数种推测:比较容易被接受的是,秦军灭赵后,这件戈成了秦军的战利品,之后在灭燕的过程中把这些兵器带到了辽东一带。也有观点认为,赵国灭亡后,一部分赵国贵族跟随燕王喜进入辽东地区等待复国,这件兵器就是赵国贵族带到东北的,最终这些兵器遗失在鸭绿江附近。还有一个具体又小众的推测:汉初,蔺相如青铜戈被燕国将领卫满获得,卫满在汉灭燕王之后投奔到箕子朝鲜,或于途中遗失。当然,众说纷纭的猜测皆缺少足够证据链,蔺相如青铜戈的轨迹,有待于未来的考古新发现。

好在我们还有许多其他考古成就,考古所还原的史实令今人能验证或修改一些历史记录。特别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考古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吉林、辽宁接连发现大量青铜时代武器遗存。蔺相如青铜戈当然不是唯一一件在我省出土的战国兵器,还有许多,比如,与蔺相如青铜戈并排展出的一件二龙湖遗址出土的战国时期青铜戈,与蔺相如戈形制颇为不同。战国后期,燕国势力不断北上,梨树县二龙湖遗址目前被认证是燕国最北边界线。比如,吉林省博物院馆藏、国家一级文物“青铜短剑”,出土于双辽市秀水乡元吉屯,所属年代也为战国,是吉林省极具代表性的青铜器物。还有在吉林市出土的战国对头双鸟首青铜剑,文物专家表示,此剑形制特点非常罕见,属于“东北系”青铜剑范畴,但又与中原出土的青铜短剑相互借鉴,具有鲜明的游牧民族风格。

战国时期是冷兵器中期的铜器时代,一段漫长的峥嵘岁月。考古实例印证,纵使那时战乱频仍,语言文字不同轨,山野纵横,道阻且长,吉林仍是东北地区汇纳中原和周邻各部族文化的重要地区之一,走在中华民族的融合之路上。文明的曙光铺陈开来,东北各民族文化“发轫在远壑”。

白山市地处长白山腹地,风光旖旎,锦绣江河。这里,有唯美天成的自然风光,有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网上看到一个视频,作者沿G331边境自驾,在长白县八道沟25公里处,遇见大片瀑布群。未来,希望能再来此地,看看蔺相如青铜戈出土的地方,荒坡之下,也许埋藏着更多秘密;观望那些连绵的瀑布群如何氤氲长白山区一草一木,如何与江水、大山互为壮丽;再去欣赏八道沟镇的秋季,331国道旁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鸭绿江相望,地理位置佳,气候宜人,被当地人称为长白县小江南,据说届时这里漫山遍野会结满玛瑙般的五味子果实。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作者:曾红雨

初审:马萍

复审:刘晗

终审:张宇


编辑: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