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民为本 正气满乾坤 ——记人民的好公仆陈淳

  更新时间:2025-02-17 07:59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他不是东北人,却具有东北人的淳朴和执着;他不是信访干部,却先后接待上访数千人次,全身心地为群众解难、为政府分忧;他遵循“和谐接访理念”,认为权力只能用于为老百姓服务,坚持用“四心”换民心。他,就是吉林市委原副秘书长陈淳,在职时多次被省、市党委和政府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勤廉公仆,被群众誉为焦裕禄式的好干部。

1998年,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城市之一的吉林市,率先在全省启动国有和集体企业改制。这是一次涉及全市近3000户企业、十几万职工的重大变革。伴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利益格局的大规模调整,产生了大量难以避免的社会矛盾,群众上访增多。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吉林市委、市政府两次委派陈淳兼任市企业改制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一次兼任市企业和社会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陈淳走马上任那天,非常严肃地对下属说:“这个权力是党和人民群众赋予我们的,绝不可以用错用偏了,要严格按照政策和程序办事,按照‘一厂一策’的方针帮助企业加以完善,保证国有资产不受损失,职工利益得到保障。”

2002年,原吉林制药厂在改制过程中,1400多名在职职工和900多名退休人员的安置问题成为难题。药厂职工大规模到市政府上访,要求解决安置等问题。陈淳高声对在场的群众说:“这件事领导交给我办,你们就不要再找任何人了。”

药厂职工点名让他到厂里对话,他立即前往。面对700多名激愤的职工,他说:“我在这里表个态,我的手机24小时开机,你们可以随时打电话,我随时接待大家。”他又详细地为在场职工介绍了有关政策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职工情绪稳定了。在他的协调下,吉林市政府领导责成有关部门筹措了2000多万元资金,药厂职工按改制“并轨”政策得到妥善安置,群访事件得以平息。

在工作中,陈淳经常会面对许多困难群众。有孤寡老人,有就业无门的下岗职工等等。他对自己和下属的要求是,对待这些上访群众,一定要具备“四心”:接待来访有热心,听取意见有耐心,解决问题有真心,改正错误有决心。

2003年8月,领导交办陈淳处理吉林市低压锅炉厂职工群众的合法利益受到损害一事。该厂于1998年停产,由该厂一名职工收购。这名收购人后来不兑现承诺,职工要求收回企业,收购人又不返还,双方僵持不下。该厂118名职工社保统筹没有着落,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从此走上上诉、上访之路。

经过一番深入细致的调查,陈淳以抽丝剥茧的功夫,先后组织召开了十多次协调会,帮助企业职工成立了企业资产清算组,理顺了企业法人主体。当地法院重新审理了此案,最终把企业资产裁定给全体职工,拖了多年的“老大难”问题终于解决了。

陈淳勤于学习、善于思考,重视学以致用,并把实践作为推动学习的动力。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他运用自己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政策功底,和同事们一道,参与破解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并创造了一些对国企改革具有借鉴意义的做法。

2010年退休后,陈淳被吉林市委、市政府聘为顾问。角色变了,可他的工作热情没变,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作风没变,一如既往地心系群众、服务百姓,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党的群众路线,成为大家尊敬、钦佩和学习的榜样。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作者:吉林日报记者 李抑嫱

初审:刘晗

复审:马萍

终审:张宇

编辑:刘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