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报国心 毕生光电情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春理工大学教授姜会林及其团队

  更新时间:2025-02-15 08:28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寒假的长春理工大学校园里,少了许多学生的身影,但在科技大厦13楼的空间光电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却有一群人一如既往地忙碌着。他们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心负责人姜会林教授和他带领的团队。

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省部一等奖7项;主编和参编出版学术著作12部,发表学术论文461篇,授权发明专利134项……尽管取得了许多成果,但80岁的姜会林院士仍然干劲儿十足。

“我是王大珩院士培养出来的第一批博士生,他94岁高龄的时候还在坚持工作,我没有理由不好好工作,而且要力争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

“每天早上八点多上班,晚上六七点钟才下班,不论寒假暑假,周末还是节假日,这是常年养成的习惯。不仅我这样,中心的许多师生也是这样。”

“我的兜里常年装着几张纸,记录着每个月的工作计划、要解决的问题,以及最近国内外科技界关注的前沿。我总在想,我们的研究要多为国家需要而努力。”

……

姜会林院士说起工作时的那股子兴奋劲儿,那份痴情溢于言表,让人为之动容。

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姜会林潜心研究光学系统设计方面的理论和技术难题,把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很难做的课题作为攻关对象。他回忆,王大珩老师曾对他说过:“越是没人做的课题,你越应该做好。”凭着不服输的钻研劲,姜会林高质量地完成了硕士、博士课题研究,并创立了“衍生二级光谱理论”和“光学系统技术经济公差理论”。他撰写的有关论文被国际光学工程学会收入“里程碑丛书”,成果被广泛应用。1996年,他获得人生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奖。

多年来,姜会林始终传承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治学精神,以国家的需求为出发点,带领团队开展科学研究——

“特种动态光电测试”方面,他和团队提出“三线”融合思想,研制出双动态测试系统,成果指标优于美国标准要求,入选了我国标准,并得到广泛应用,200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自由空间激光通信”方面,他带领团队在国内首次实现地面动中通、航空飞中通、双动态机载激光通信,2010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以此为基础,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一对多”同时激光通信原理和组网方案,研制出“一对二”和“一对三”激光通信系统;在国家自然基金委项目的支持下,2020年12月至2021年1月,在西藏鲁朗进行“一对二”外场试验获得成功,成果被基金委评为优秀,2023年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多维宽谱光电探测”方面,他带领团队承担多项国家项目,2016年承担国家973项目,成果于2021年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8年承担“空间碎片探测技术研究”项目,已经完成鉴定;2019年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委“机载海洋目标探测”重大项目,2023年验收并被评为优秀。

其实,科研路漫漫,哪能一帆风顺?他带领团队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的背后,是数不清的夜以继日的刻苦攻关与辛勤付出。

20多年来,姜会林带领的团队先后在吉林白城、大连黄海湾、黑龙江佳木斯、加格达奇、湖北荆门、新疆马兰、长春新立城、青岛鳌山、西藏鲁朗等地开展外场试验,克服了高原、高空、沙漠、海面等多种恶劣环境的影响,发扬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实现了多项“国内首次”。

“为了验证系统性能指标,我们到新立城附近的山里做试验,在初冬寒冷的山沟里经常一干一个通宵。为了抢试验进度,大家一起,一盆饭、一盆菜,迎着寒风,边吃边盯着测试结果。”长春理工大学空间光电技术光学室主任李英超说。

“在西藏3380米海拔的高原做试验时,我们团队克服缺氧和夜间寒冷环境带来的种种困难,齐心协力坚守试验现场。虽然非常辛苦,但试验成功的那一刻,别提多开心了。”长春理工大学空间光电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刘智说。

“搞科研哪有不吃苦头的,我们想把中国光电事业做大做强,心里有这个坚定的信念,就不惧挑战不怕艰苦!”如今,在姜会林的带动下,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精神在一代又一代师生心里扎下了根。就像学生们所说的:“院士的办公室跟我们的实验室在一栋大楼里,看到八旬的院士还在勤奋工作,年轻人有什么理由躺平呢?”

在光电事业不断收获硕果时,姜会林又主动把小我融入到集体中。在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后,他将20万元港币奖金全部捐入“王大珩奖学基金”,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在吉林省开展“学习筑梦”活动后,他积极响应,给学生们讲起了“走进新时代,共筑中国梦”的思政课;在研究中心,他创新开展“学政治、学政策、学业务、学管理、学做人”的“五学”教育;他还主编《两弹一星功勋专家、科学家、教育家——王大珩》纪实片,被中国工程院列入科学家精神教育教材,鼓励师生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把个人理想和中国梦结合起来。

采访中,姜会林多次强调:搞科研从来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代人的事,而是需要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接力实现。在长春理工大学这所培养光学人才的高等学府,作为师者的姜会林倾注了50余年的心血,已经带出100多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为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着高质量的优秀人才。在团队中,已培养出长江学者、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巾帼建功标兵、长白山学者等28人。

姜会林团队被教育部授予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被中组部、中宣部、人社部、科技部授予“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

姜会林本人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被中组部授予“中央直接掌握与管理的高级专家”,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被吉林省授予“高级专家”“优秀教育工作者”“特等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等荣誉称号。

采访结束时,姜会林亲自送记者到了中心的门口。看着墙上满满挂着的“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吉林省重点实验室”等牌子,姜会林指着墙面说:“我们全体师生要树立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践行毕生奉献光电事业的爱国精神,努力拼搏,尽早建成‘全国重点实验室’,为国家和吉林的光电事业发展献智献力!”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作者:吉林日报记者 张鹤

初审:刘晗

复审:马萍

终审:张宇

编辑:刘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