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安觅古

  更新时间:2025-02-08 07:57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长寿王陵

好太王碑

丸都山城一隅 钱文波 摄

有幸参加“揽胜·探微 问道吉线G331”文化之旅,于2024年冬月造访集安。秋风虽过而冬雪未至,远山通透,江河愈清,赏山川之清秀,阅古城之春秋,求文脉之滋养。

幽幽青山育千古,一江碧水润古今。群山环绕,绿水为邻,集安,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山水之间,流光溢彩,熠熠生辉。

绵延的老岭阻断了南袭的朔风,静谧的鸭绿江水温润了凛冽的寒冬,这里少了“天寒炊烟袅,白雪映苍穹”的凝滞与浩瀚,多了落日余晖,苍山斜影,千鸭竞逐的江南水乡的灵动与温和。

山川构筑了集安的轮廓,古城遗韵铸就了城市文化的灵魂。跟随导游的步伐,畅游古城,拜谒王都旧迹,倾听娓娓道来的旧史家珍,揭秘鲜为人知的王朝故事,享受一场文化的饕餮盛宴。

集安,东卧龙山,北踞禹山,西环七星山,南邻鸭绿江,尽得古人风水玄学之要义,自然的造化,注定了她的命运终究免于平凡。

公元3年后的400余年间,被称之为“国内”的集安成为高句丽王城所在地,建有国内城和尉那岩城(后改名丸都山城),古代集安盛极一时。清初的封禁政策使这座古城被尘封了200余年。清末建辑安县,“辑安”,意为“存抚天下,辑安中国”,辑,引申为和睦安定,新中国成立后,辑安改名集安。

信步集安街头,在古今交错的历史时空中穿梭,除了现代楼宇,还有石头堆砌的古城墙、白墙青瓦的矮楼和楼墙外绘制的莲花、云纹。少了些尘世的浮华,多了些朴素与庄重,感受到的是古城文化浸染下的祥和与安宁。

高句丽文化崇莲而尚石。文人笔下的莲花,清洁、高雅,“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穹顶的博物馆是集安的标志性建筑,博物馆北侧的公园名为莲花公园。从莲花公园北望,一尊雕塑矗立市政府南侧的广场中央,是展翅欲翔的太阳鸟——三足乌。太阳鸟的下方,有一男一女的雕塑,演绎着高句丽的起源传说,也寓意着对光明的向往。

从博物馆北转而西折,游走于集安繁华的街区,一不小心,我们的步履就可能越过城墙,跨越千余年前难以逾越的鸿沟,往来于古城内外。王城分为平原城和山城,安定和平时期居于平原城,战时移驻山城,而平原城即国内城。在黎明街以西,早市以北,河东街以东,团结路以南的区域的边缘,条石垒砌的墙基勾勒出了古城的轮廓,默默守护着一个时代的文明。

古城的南垣保存最为完好,东西绵延的城墙,尚存高度约1-5米,由条石垒砌,规格相近,缝隙工整,宏伟而牢固,令人不禁惊讶于古代匠人的精工。城墙外是十余米宽的绿地,绿地的边缘用木质的栅栏隔开,而栅栏之外,则是集安的早市。

深冬季节,早市还在沉睡中舒缓一年的忙碌与疲惫,显得格外的空旷与孤寂。而当她在暖春时节醒来,便会成为集安最亮丽的风景。每年春末至冬初,这里云集各地的商贩,汇聚集安各地的土特产品和种类繁多的美食,闲适的市民、过往的游客摩肩接踵,往来其间,吆喝之声不绝于耳。在城墙根下吃早餐,融入市井之繁华,享受太平盛世之乐,这又何尝不是古人梦寐以求的生活。

早市西侧,沿朝阳街北行约200米穿过胜利路,树木掩映下,一块斑驳的巨石上刻着“高句丽遗址公园”的字样,仿佛在诉说城市的沧桑,历史淹没了王公贵族的印记,使其成为寻常百姓的休闲之所。公园东侧依然可以看到城墙的基石,城墙之外是一条清澈的溪流缓缓流淌,然而它不再肩负守护城池的责任,而是现代都市的装点。

游历完国内古城,沿胜利路(集安市政府以东称鸭江路)向东北行至鸭江路与集青街交会后北行,全程约4公里,在禹山脚下一片木栅环绕的台地上,一座巨型石冢安详地栖息在平整的草坪上,俯瞰着城市的沧桑巨变,享受游人的瞻仰与陪伴,这便是太王陵。

说到太王陵,首先要提到享有“海东第一古碑”之美誉的好太王碑。好太王碑位于太王陵东侧,它的发现揭开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传说,在清朝末年的鸭绿江畔,金石爱好者关月山于巡检途中,偶遇布满青苔的巨型石碑,遂手剥之而见文字,尔后报于县令,县令令乡民焚苔而见其全貌。好太王碑为一块天然巨石稍加修琢而成,高6米有余,为四棱柱形,重达数十吨,于基石之上屹立1600余年,历经风雨剥蚀,滋青苔以护身,持守着历史的印记。在碑的四面环刻1775个汉字,以隶书为主,亦可见篆书、楷书的痕迹,是现存最早、文字最多的高句丽史料,也是汉字书法与碑刻艺术的瑰宝。因其碑文刻有“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又于太王陵偶得“愿太王陵安如山固如岳”的铭文,故而名之“好太王碑”。清人言之“奇文自有鬼神护,逢时不敢名山藏。伐林架木拓碑出,得者宝之同琳琅”。

在导游的精彩讲解中,邹牟建国的传说、好太王的功绩、烟户守护的王陵……碑文记述的历史如画卷般一幕幕浮现。

集安的王陵有十余座,皆为大型方坛阶梯石室墓葬,尤以太王陵、千秋墓、将军坟最为闻名。

太王陵因好太王碑而颇受今人的礼遇,王陵的周遭是青石铺就的甬路,环绕着整齐的草坪,还有稀疏的树木守护着王陵的清幽。

千秋墓位于集安市西约4.5公里331国道的南侧,碎石堆积的陵墓依然宏伟、壮观,宛若一座山丘雄踞在那里,守望过往的车辆与行人。因陵墓上发现刻有“千秋万岁永固”的铭文砖,而得名“千秋墓”。陵墓之大,是集安王陵之冠,占地6000余平方米,高10余米,筑墓石材数万立方米。

将军坟又称长寿王陵,位于太王陵东北1.5公里的龙山脚下。长寿王是好太王之子,享耆寿98岁,号为长寿王。长寿王陵呈正方形阶梯状,基坛边长32.22米,高约13米,由精琢的花岗岩条石垒砌,条石刻有石槽,层层镶嵌、内收,共22层,用条石1146块。内部以河卵石填充,外部四面墓基各有三块巨型护坟石,以抵消内部的张力,墓顶由一块完整的正方形巨石封盖,巨石边长约13米,重达50余吨,巨石的边缘刻有凹槽,防止雨水渗入陵墓。设计精巧、技艺精湛,使其成为古墓群中保存最为完整的墓葬,被誉为“东方金字塔”。

雄伟的王陵建筑彰显了当时的繁华,是东方匠人的鬼斧神工,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在集安群山脚下,在狭长的通沟河畔,王陵、贵族墓葬、平民墓葬,大大小小的“金字塔”有一万余座,一如秦陵兵马俑的壮观,是陵墓建造史上的奇迹。

高句丽王陵建筑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而墓葬内的壁画艺术则是世界绘画史上的一座丰碑。在高句丽王陵和贵族墓葬的石室内绘有精美绝伦的壁画艺术,采用天然的矿物为颜料,在石室的内壁上绘制各种图案,有狩猎、游戏等日常生活的场景,有穹顶的满天星辰、始祖传说的太阳鸟,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神兽,还镶嵌着明珠和宝石。

据介绍,当时高句丽人向往死后可以像活着一样生活,因此重视陵墓修饰与雕琢,从而创造出流传千年的绘画艺术的杰作,同时也将高句丽时代的社会生活的诸多场景生动、形象地再现。

丸都山城位于集安市区的西北约2.5公里。沿山城路北上,穿越山城子桥,桥下是丸都山城的护城河——通沟河,通沟河北岸依山势而建的簸箕形古城便是丸都山城。

我们最先进入的是瓮城,于瓮城仰望山城,随山势起伏约7公里的环形山脊上矗立着巍峨的城墙,城门处的城墙已经散落,两侧山上牢固的城墙是今人在原有城垣上的修补。

登上山城,东南俯瞰,是通沟河畔规模浩大的古墓群落。回首北向,山城之貌尽收眼底,山水之险,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即便如此,浩大的王城内,没有一处楼榭亭台,杂树丛生、蒿草遍野,满目萧瑟。

登城怀古,导游的讲解,绘制了古城当年的繁华盛貌,也道出了古城的雨雪风霜。富丽堂皇的宫殿、威武霸气的点将台、将士们响彻云霄的呐喊,都淹没在历史的风尘中。

岁月流转,时空变幻,古城旧事如江水中的涟漪,终究沉寂于历史的长河。然青山依旧,遗韵犹存,古城集安将继续前行,谱写属于这个时代的烟雨华章。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作者:于春英

初审:刘晗

复审:马萍

终审:张宇

编辑:刘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