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市:实干奋进促振兴

  更新时间:2025-02-07 08:07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第四届中国·四平玉米节开幕式。李坤 摄

吉林鹿司令健康产业有限公司鹿茸保健酒智能灌装车间。

四平旗帜广场落成于2021年,象征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扬旗帜,奋勇前进”。 李坤 摄


2月初春,四平大地再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热潮。几年来,四平市广大干部群众牢记殷殷嘱托,切实把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科学指引转化为加快推动全面振兴的强大动力,用新担当、新突破、新作为交出优异答卷。

黑土地保护提档升级——

“四平方案”成为国家样板

围绕治理、保护、利用,四平打出了“立法保护、专项监督、科技会战、示范推广”等一系列精准有效的组合拳,在全国率先创建了黑土地保护利用综合示范区,为全国黑土地保护提供了“四平方案”。

目前,全市耕地质量综合等级3.77等,比全省平均高0.69个等级,比全国平均高0.99个等级。粮食稳产增产能力持续增强,2024年四平粮食总产达98.02亿斤,单产稳居全省第一位。

高位统筹推进。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粮食安全工作暨黑土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全市各地全部建立专门机构,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专责监督、部门各负其责”的黑土地保护利用格局。2023年在全省率先开展黑土地保护利用专项监督,由市纪委监委牵头成立专项监督工作组,梳理67个量化监督指标,发挥“1+9”监督工作机制作用,释放“黑土地保护红线不容触碰”的强烈信号。

坚持综合施策。2024年,建设高标准农田和东北黑土地保护建设项目94.7万亩,同2020年相比增长120%。全市高标准农田建成面积达624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面积80.5%。建立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109个、耕地质量调查评价点1103个,实现监测网络全覆盖。持续加大秸秆全域禁烧和科学离田力度,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7%,同2020年相比增长2.15%,全省唯一一个科普教育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落户四平。

筑造产业平台。建设中国黑土地保护农机产业创新示范基地,解决农机农艺适配问题,目前已发展到第8代产品,累计投放进入市场2万余台,在全国10个省区广泛应用,完全可替代进口产品。全域打响“黑土粮仓”科技会战,连续10年举办“梨树黑土地论坛”,成功举办两届中国北方(四平)农机展销会,现场销售农机3000多台(套),销售额达2.72亿元。

因地制宜总结推广“梨树模式”,推动保护性耕作技术中国化、示范体系化、应用区域化,打造黑土地保护利用“梨树模式”升级版典型经验获国务院通报表扬。在全国首创以秸秆覆盖免耕种植、秸秆覆盖条带旋耕种植、秸秆覆盖垄作种植、高留茬垄侧栽培种植4种方式为主的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将秸秆科学离田和粪肥堆沤还田、粪肥菌酶协同生态还田等融入“梨树模式”,形成了更加节本增效的“4+X”新模式。目前,全市推广面积已从4年前的366万亩发展到623万亩,实现了适宜地区全覆盖。在东北4省区建立示范基地100个,辐射带动保护性耕作面积8000万亩。

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国家黑土地农业现代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相继落户中国农大吉林梨树实验站,每年有30多名国内外知名专家、50多名硕博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先后开展新技术试验示范50余项,引进“863”“973”重大课题和重大项目22项。

创新打造“院士工作站+科技联盟+科技小院+推广站+示范户”五位一体模式,建立技术微信群,开展科技大讲堂,举办专家访谈节目,录制技术专家讲座,形成了引领全市、各有侧重、层次鲜明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网络。大力实施黑土地保护技术示范“111”工程,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技术示范体系,建立300公顷现代农业生产单元45个,在双辽市建设2个万亩保护性耕作提档升级示范区,构建起覆盖全域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体系。目前,已在东北4省区建立试验示范基地100个,辐射带动保护性耕作面积8000万亩。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质增效——

规模经营闯出新路径

四平市深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质增效等专项行动,打出“示范创建、服务提升、政策扶持”组合拳,成功打造土地托管、带地入社、数字农业等典型模式,为全市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探索合作化道路方面,示范引领、量质并举,规模经营闯出新路径。四平采取政策支持、金融扶持、培训指导、示范创建等一系列硬措施,逐一打通土地流转、社会化服务等堵点难点,涌现出了韩凤香、卢伟等一批优秀合作社带头人。目前,全市农民合作社发展到6623个,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80.52%。

多角度提升服务质量。大力扶持合作主体项目建设,采取贷款贴息、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近两年累计落实扶持资金7452.5万元。全面落实“一乡两名、一村一名”专职辅导员制度,建立健全运行章程、项目申报等机制,持续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建立示范主体基础数据信息库,实行动态更新、集中管理,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精准服务。积极搭建对接平台,4832家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金融部门对接,累计获得信贷融资9.66亿元。

创新合作发展模式。推广集中流转土地经营模式,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28.1万公顷。双辽市加禾、伊通县金辉等合作社,流转土地面积几百公顷,多的达到近千公顷,已成为土地规模经营主要模式。推广生产托管服务经营模式,全市土地托管面积达19.2万公顷,对小农户土地实行全程托管或对单一农事环节托管,解决了小农户“种地难”问题。

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擦亮党性教育品牌

四平市牢记嘱托,切实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好,擦亮“四战四平”红色党性教育品牌,传承革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2021年4月,四平干部学院以在四平市委党校加挂牌子的方式成立。2022年10月底,四平干部学院顺利通过中央组织部党性教育干部学院办学质量评估,成为中组部备案的全国72家党性教育干部学院之一,并更名为吉林四平干部学院。作为干部党性教育基地之一,学院深度融入吉林省“一校六院”统筹联建工作体系,以“四战四平”红色资源为核心,系统化布局、联动式共建,推动形成以四平为圆心、辐射省内全域的红色资源教学网络,将学院培训对象的学习“菜单”,拓展至全省乃至全国。

自“一校六院”统筹联建工作体系建立以来,吉林四平干部学院接待院校间培训班次175余期,培训15933人次,凸显“一校六院”统筹联建工作骨干作用,为增强我省干部教育培训的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院集中整合并高效利用各县(市)区红色资源,构建起整个四平地区党性教育体系,实行全市资源“一盘棋”战略。坚持“三色联动”发展布局,开发“五大版块”课程体系,运用“七位一体”教学模式,打造出“13条线路”。

在“三色联动”发展布局方面,学院开发出适应形势需要的四战四平“红色”课程、农业农村“绿色”课程、四平地方“特色”课程176节,体现了新时代创新理论的先进性,展现了四平红色历史文化的深厚度,呈现了新时期四平深入发展的独特性,形成“三色联动”教育矩阵。

在“五大板块”课程体系方面,学院统筹现有优质课程,打造了一批门类齐全、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特色鲜明的党员教育培训课程,形成包含“党的理论课+党性教育课+红色教育课+地方特色课+能力提升课”在内的“五大板块”课程体系。通过差异化设计教学单元和模块,提高供需匹配度,帮助学员填空白、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提升党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七位一体”教学模式方面,深入挖掘“四战四平”革命英雄主义历史资源,完善以“传承英雄史、再铸英雄魂”为主题的红色党性教育项目,灵活运用理论教学、现场教学、访谈教学、体验教学、沉浸教学、影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模式,打破以往枯燥的讲授式培训方式,借助声光电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将平面的“四战四平”历史,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立体化还原,既引发思考、启迪智慧,又使红色、绿色、特色资源动起来、“活”起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学院精心设计的市内线、东线、南线、西线、北线等13条精品现场教学线路,全面呈现了四平“红色、绿色、特色”三色文化脉络,其中,红色线路7条、绿色线路2条、特色线路4条,将市域内的教育培训资源点位串起来,将点连成面,极大丰富了党性教育内容,有力提升了教育培训效果,学员对课程满意度测评始终保持在98%以上。“我们仿佛置身其中,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人民军队不屈不挠、敢打必胜的战斗精神。我们要铭记历史、砥砺前行,以坚如磐石的信念,提升新时代新征程的战斗力!”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体育学院教师代表说。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作者:本报记者 崔维利 袁松年

初审:马萍

复审:刘晗

终审:张宇


编辑: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