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车长客位于长春市西郊的轨道交通生产制造基地,在高速动车组生产车间里,记者看到,机械臂挥舞着精准的轨迹焊接车体,智能运输车往来穿梭运送部件,工人手持5G智能终端核对车体参数,一派繁忙火热又充满科技感的生产图景。
在时速350公里智能动车组生产线,中车长客技术专家王雷指着正在组装的“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向记者介绍:“目前,‘复兴号’车体采用全新一代铝合金材料,转向架应用碳纤维复合技术,牵引系统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达100%。”
100%的背后,是我省布局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与16个国家级研发平台形成的创新矩阵,近3年累计突破关键核心技术127项,获得授权专利892件。
王雷介绍说,目前我省已经形成了以中车长客为龙头,268家配套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一汽解放研发的耐低温电池技术、中科院长春光机所攻关的高精度激光传感系统,通过产业协同机制注入高铁产业链。长春理工大学设立的“高铁光学检测”特色学科、吉林大学创建的轨道交通人工智能研究院,每年为行业输送超千余名专业人才。据统计近三年,吉林省装备制造业人才净流入量屡创新高,昔日“孔雀东南飞”正在变成“群凤竞北栖”。
吉林轨道交通产业之所以在全国乃至世界保持领先地位,正是得益于这种“科研院所+龙头企业+配套企业”的垂直创新体系。
在中车长客焊接实验室,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大国工匠”李万君正在指导团队调试新型激光焊接设备。如今,这位劳动模范又多了个新身份——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特聘教授。近年来,依托吉林省“双师型”人才培育工程,中车长客1520名企业技术骨干走进校园,将车间里的“绝活”转化为教材里的案例。
夜幕降临,试车线上的列车如银色蛟龙般划破暮色。从新中国第一辆地铁到世界领先的智能高铁,中车长客通过产业、教育、人才与科技创新的有机融合,正书写出白山松水间全新的高质量发展新篇。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何泽溟
初审:胡健华
复审:梁拓元
终审: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