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的钟声一响,三梁村李森凯的年夜饭,开场了。
“三稻粱”牌白酒,60度,十年窖藏。
排骨、肘子、猪蹄、皮冻,都来自“李氏牧业”的“隔年陈”笨猪。
杂粮豆包、杂粮水饺,来自三稻粱种植专业合作社。
铁锅㸆大鹅,来自村里的白鹅养殖产业……
年夜饭,十八道菜,道道“硬”菜都出自舒兰市天德乡三梁村。
“新春快乐,巳巳如意!”李森凯举杯拜年,一盅白酒一饮而尽。一条“火线”从喉咙一直热到心窝。
“三稻粱”牌白酒可不一般。2014年,三梁村组织86户村民成立了有机绿色杂粮种植加工专业合作社,又建设了“三稻粱”白酒精包装车间及灌装高粱酒生产流水线。因为粮源可靠,加工技艺好,“三稻粱”牌白酒很快便闯出了名气。近年,它的五年窖藏、十年窖藏每斤价格已经过百,隔三岔五就有回头客前来订购封装。村里还特意建设了酒文化博物馆。游客们很喜欢这60度又烈又绵又醇的复杂口感,于是称三梁村为“酒乡”。
2024年,合作社种植有机高粱30公顷,收获了50万斤高粱,共酿出15万斤优质纯高粱白酒。
“新春快乐!祝森凯的‘李氏牧业’生意红火!”爷爷小酌一口后,递给李森凯一个大大的红包。
李森凯,28岁。大学毕业后在长春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三梁村发展势头正猛,李森凯看准了乡村振兴大环境,毅然放弃了城里的工作,从父亲手里接管了“李氏牧业”。
“李氏牧业”每年出栏1万头生猪,与村里的六合源养殖专业合作社,都在养殖自繁的白色商品猪。
六合源合作社一年可出栏3000头猪,带动合作社50余户社员富了起来。养猪的人多了,集中采购时成本便降了下来,卖猪时也有了一定的价格话语权。
窗外,鞭炮齐鸣,屋内,酒已半酣。
李森凯的爷爷不免感慨!这仅仅十余年的光景,三梁村竟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白酒产业、生猪产业、大鹅产业、旅游产业……小小的三梁村产业项目遍地开花、硕果累累。
望着意气风发的李森凯,爷爷说:“趁年轻,好好干。让咱三梁村再来一次大变样。”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作者:吉林日报记者 孙翠翠
初审:刘晗
复审:马萍
终审: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