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师傅,咱们今天巡的是什么线路?”
“220千伏白东南北线。这条线路总长150.2千米,杆塔352基。分三组巡也得10天。”
寒冬,辉南县石道河镇群山林海一片银装素裹,凛冽寒风呼啸掠过。跟随辉南输电运检班组踏雪穿林巡线,山路复杂,雪路难行。
“这条线是白山水电厂重要输电线路,通往东丰500千伏变电站,辐射人口近150万。”巡线员刘凯一边观察前方的铁塔,一边向记者介绍道。
由辉南输电运检班组运维的5条220千伏线路,担负着白山水电站全部电能外送的重要任务,近70%的线路穿梭于长白山余脉与松辽平原的过渡带,途经7个县市,穿越6个林场,平均海拔500米以上,运维半径150公里。
“现在这个路还好走一些,坡度也还算平缓,一会儿进山就非常难走了,雪得达到齐腰深……”冬季的东北林区温度很低,刘凯脸颊和双手冻得通红。在这片广袤的山林间,他和组员们需要克服恶劣的天气条件和齐腰的大雪,确保每一基铁塔、每一条线路都安全无虞。
高寒、高海拔;线路长、地形复杂、环境多样……但是面对恶劣的环境,刘凯和组员们始终以乐观的心态面对挑战,还自创了一段顺口溜:“春行泥泞防崴脚,夏日炎炎惧中暑,秋风起时避荆棘,冬雪覆盖踏霜苦。”
“春季主要看树木生长是否影响线路安全的情况,夏天主要看防汛防洪设施情况,秋天主要防山火,冬天主要看设备隐患。现在大雪封山,巡一次回来里面的衣服基本是湿的。”一路上,组员们排着队,一人在前面探路,后面的人跟着第一人的脚印走,每一步都小心翼翼。每到一处铁塔,刘凯都详细记下巡检信息。
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无人机成为巡线员的新伙伴。当无人机缓缓升起,沿着输电线路向前飞去,高清相机将线路情况实时传输到显示屏上。
“无人机新设备对我们巡视有很大的帮助。同时,现在山区里许多地方都安装了在线监测系统,智慧化巡护让线路更安全。”刘凯说。
从1967年成立只有7人的送电班,辉南输电运检班组至今已传承四代,有80余年的历史。班组现有27人,从最初的40公里到现今穿越崇山峻岭和茫茫林海的941公里的输电线路,每月一次的线路运行维护任务,全程下来需要半个多月时间,其艰苦的环境、复杂的地形、承担的任务都属于省内之最。
变的是时代进步,不变的是他们一代接一代的组塔、架线、通道维护、隐患排查、故障抢修,是沿途中他们与风沙、烈日、雨雪为伍,一次次翻越深山峻岭守护着线路安全,保障东北电网发挥重要作用的坚守。
巡线员刘家麟告诉记者:“毕业工作后第一次巡线的时候真的觉得挺苦的,但是师父们教了我们很多,正是有种师徒传承,才能把这份光荣和担当传承下去。”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守护万家灯火,他们江河为伴,山川为邻,用责任与情怀,精心维护着输电线路安全,每一个脚印都是对守护光明与温暖的承诺。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铭
初审:胡健华
复审:梁拓元
终审: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