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吉林西部地区,沿途会看到一台台风机、一片片光伏电板……广袤的土地上,绿能涌动,“风”“光”无限。
绿色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用好本地资源禀赋至关重要。锚定“风”“光”“氢”新赛道,我省乘势而上,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
“新增风光装机超过600万千瓦,是正常消纳能力的10倍,新能源产业投资突破1100亿元。氢基绿能产业园配套新能源80%实现自发自用,开启全国首创新能源直供模式。”今年两会,一组来自政府工作报告的数据,引发代表委员们对新能源产业的热议。
“绿电消纳,决定着风光发电是遭遇瓶颈,还是赢得机遇。”唐大为代表认为,要保证我省新能源产业持续发展,离不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绿电+消纳”模式创新,加快绿能产业园区建设,增量配电网从“建网”向“强网”演化,正是符合需求的战略举措。他介绍,国网白城供电公司正在推进相关建设,创新研发分布式光伏大数据系统,有效解决分布式光伏电站数据管理和控制难题。
加紧建设新能源基地、输电网络的同时,我省构建一体化新能源全产业链的步伐也正在加快,吸引创新和制造能力较强的企业“跨界”进入该领域。
“期望政府通过‘首发经济’模式,帮助企业将有价值的新能源装备创新产品推向市场。”张凌代表来自凌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该企业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盾构机刀具等领域已实现行业领先。近年来,该企业自主研发轨道交通主轴承与风电主轴承,性能指标超越国际同类产品,具备较强市场竞争力。
张凌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凌远科技已在吉林市和新疆木垒县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支撑创新成果产业化落地。2025年企业将继续优化资源配置、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进一步助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风光”正盛,“氢风”徐来。近年来,在风电、光伏产业基础上,我省又谋篇布局氢能领域,为新能源产业持续发展开拓更广阔的前景。
2024年,我省推动绿氢产业项目投产达效形成集群优势,开工建设东方电气氢燃料电池等5个以上装备制造项目,吉电股份大安一期、上海电气绿色甲醇等项目如期竣工投产。
“风、光、氢一体化发展,能够有效增强我省新能源发展动力。”王玉学委员认为,我省应加快建设增量配电网和氢基绿能产业园区,吸引用电大户企业落户;适度超前布局基础设施,推进“吉电南送”“吉电入京”“吉氢入海”等项目,以此解决新能源消纳与外送两大关键问题。
“我省已有‘氢动吉林’布局,但支持力度仍有提升空间。在氢能发展上,要进一步汇集政策、人才、科技、金融等要素,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研发模式、灵活的管理运营模式。”王振新委员还建议,我省可携手行业龙头企业与科研机构,出台氢能“制、储、运、用”相关标准,加快建设氢能检测中心等机构,促进氢能技术转化和市场应用。
2024年,长客自主研发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试运行,一汽解放发布国内首款重型商用车缸内直喷氢气发动机……氢能交通应用成果在我省频频发布,引起了代表委员关注。
“我省汽车产业迫切需要氢能转型!”张强代表说,传统汽车产业面临能源挑战,而氢能汽车零排放、能量密度高。推动汽车向氢能转型,不仅能让我省汽车产业在新能源时代保持竞争力,还能带动氢能产业上下游协同发展。他建议,我省可打造由政府主导、车企和高校共同参与的示范园区,深入探索新型高效的甲醇和氢制取技术。同时,应设立氢能及相关领域研发专项资金,通过税收优惠、补贴等政策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速氢能科技成果的研发与转化。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华泰来 郑玉鑫
初审:梁拓元
复审:胡健华
终审: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