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榆县坚持新发展理念,立足资源优势,围绕“产业立县”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培育清洁能源、绿电工业、生态文旅、品质农业“四个产业”集群。图为通榆天能重工有限公司的风电塔筒生产基地。 本报记者 丁研 摄
吉林玲珑轮胎有限公司不断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搭建行业领先的数智化工厂,生产的轮胎产品性能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是在公司成型车间自动化生产线上,大型设备、机械手臂有序运转、精准作业。 本报记者 刘奥琪 摄
由吉电集团承建的吉林石化转型升级项目首个220千伏变电站顺利完成基础及主体结构验收。该变电站投入运行后将提升电网供应能力,为企业生产提供强有力的电力保障。 闫斌 本报记者 石雷 摄
推动吉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除了改革,别无他途。
回顾2024年,吉林发展进程的每一个断面,都留下深刻的改革印记。这是吉林深化改革再出发的一年,也是吉林全面振兴以改革开路、以改革破题的一年。
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之际,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吉林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吉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为把党中央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变成精耕细作的“工笔画”,科学制定了吉林的“施工图”。
吉林人吹响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吉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号角。白山松水间勾勒出改革开放蓝图,化作新潮涌动、千帆竞进的壮美画卷。
以问题为导向 深化改革再出发
改革,终究是要奔着问题去,破解发展中的“梗阻”问题。
《实施意见》锚定了改革的总体目标,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吉林;到2029年完成《实施意见》提出的改革任务。
小切口破题、大纵深发力。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9个重点专项作出部署,出台425项具体举措,是《实施意见》的一大创新。
9个重点专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围绕阻碍吉林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影响吉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障碍,各地发展最紧迫和群众急难愁盼事项,从最紧迫的事情改起。
吉林有1400多公里边境线,守好祖国大门、筑牢千里边关,是吉林必须扛起的重大政治责任。
——我省制定创新兴边富民、稳边固边制度机制专项,提出以G331沿边开放旅游大通道建设为依托,构建并联建设、高效管理、科学开发的一体化推进机制,推进边境地区“水电路讯”军地一体化建设等举措,聚人气、兴产业、固边防。
当下,G331公路吉林段改扩建项目正加速推进,总建设里程761公里,总投资93.6亿元,计划2025年底建成。这条兼具优美风景、乡村风貌、边境风光的“最美公路”,串起长白山、鸭绿江和图们江以及通化、白山等地,集“大美边疆”和“朝鲜族风情”魅力于一体,构筑了吉林特色产业发展的“黄金线”。
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做端牢“中国饭碗”的后盾,始终是吉林的重点任务之一。
——我省完善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提升机制,提出健全黑土地保护利用和盐碱地适应性利用制度,完善种业“芯片”研发机制,优化水网工程布局和水土匹配格局,优化农机装备结构等一系列具体方案。
2024年,我省粮食再获丰收,面积、单产、总产“三增长”。粮食播种面积达到8780.7万亩,同比增加42.3万亩,增量排在全国第2位,增幅位居粮食主产省第1位,实现19连增。粮食单产达到971.7斤/亩,同比提高13.5斤,稳居粮食主产省第1位。
人参是大自然赠予吉林的瑰宝,是我省优势特色与发展潜力兼备的“金字招牌”,但混乱的市场体系却制约着人参产业发展。
——我省提出建立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机制,细致规划了市场诚信体系、规范化种植体系、精深加工产业体系、品牌营销体系等诸多方面,提出要聚焦“货真价实、优质优价”,擦亮“吉林·长白山人参”金字招牌。
新雪季来临,在吉林众多滑雪场、度假区、景点等地,都能够看到游客挑选人参,享用人参茶、人参酒、人参糖等产品的身影。这样的场景,与我省建立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机制、整顿人参市场秩序、破解参龄鉴定等难题、推动全省人参基本做到“货真价实”息息相关。
长白山是三江源头。野生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种类繁多,是我省乃至整个东北亚重要的生态屏障,欧亚大陆北半部最具代表性的典型自然综合体,具有珍贵的科研、保护和旅游价值。
——我省制定长白山生态保护利用机制专项,提出要优化长白山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机制,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探索“森林四库”建设机制,筑牢东北亚生态屏障。
不久前,同程旅行发布2024年冬季旅游趋势报告,长白山景区位列冬季热门冰雪游景区榜首。2024年11月,长白山主景区共接待游客11.3万人次,同比增长40.3%。截至2024年11月30日,长白山主景区共接待游客318.0万人次,同比增长24.1%。长白山的绿水青山、冰天雪地,不仅得到了更好保护,也正在创造更多的“金山银山”。
强力的举措、鲜明的成果,传递出吉林在重点领域尽快实现实质性破局、取得标志性战果,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强大信心与动力。
抓牢“关键牵引” 动力活力再释放
2024年,是吉林经济体制改革的承启之年。
这一年,我省经济领域深化改革脉络愈加清晰,这从国资国企改革推进过程中可见一斑——
我省森林资源丰富,诞生了历史较长的两大森工企业。两者“系出同门”,却面临同质化竞争、品牌形象分散等问题,资源优势难以充分发挥。
在我省大力推动下,通过“融合、整合、化合”,两家企业整合为吉林长白山森工集团,着力做强生态保护提质、制品加工、林下经济、饮料饮品、休闲度假等主导产业,剥离非主营业务,企业运营进入良性轨道。今年以来,企业营收、利润均有明显增长。
这是我省推动国有资本战略性布局和专业化整合,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价值创造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一个缩影。
“小而散”的66户省属一级企业,整合重组为“大而强”的12户,压减了81.8%。企业层级由5级压缩到3级,全级次企业户数由826家减少到542家……
创新考核机制、压减企业层级、优化股权结构,使我省国有企业“脱胎换骨、健身强体”,治理效能和经营质效获得有效改善。
改革向纵深发展,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有的放矢”。我省加快国有资本向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向大农业、大旅游等优势产业集中,向基础性、保障类、民生领域拓展,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科技创新、产业安全方面的支撑作用。
纵观2024年,我省“135N”吉字号国企方阵基本成形,省属一级企业压减82%、整合至12户。省属国企资产总额超过6000亿元,营业收入增长7.5%,利润增长110.5%,上交税费增长32%,均创近5年最高水平。
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协同发展,方能构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当前,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取得新成果,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也正在发生喜人变化。
吉林省通用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是吉林省汽车零部件产业链条上的一家民营企业。2023年以来,企业的发展步履坚实,由于提前布局汽车轻量化领域,企业在生产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方面已具备较大创新优势。
“2023年,我们在红旗‘HS5’后上控制臂总成、比亚迪‘唐’左右后转向节达产超140万件。在此基础上,2024年又新增了近50万件新能源车型的配套订单,新订单同比增长了400%。”通用机械董事长李吉宝兴奋地说。
科技创新成果频繁涌现,市场中“吉”字号产品备受赞誉,“投资要过山海关”呼声越来越高……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支持政策直达一线,我省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让市场“无形之手”充分施展,政府“有形之手”有为善为,是验证经济体制改革成效的重要一环。我省构建“无事不扰”服务体系,为民营经济营造了更公平、更开放、更宽松的发展环境。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带动各领域改革协同发力,我省加快推动吉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围绕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规划体系,加强政策统筹协调,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加快培育若干千亿级的产业集群;
围绕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政策,大力培育乡村富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共同繁荣发展;
聚焦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产业一体化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让创新“第一动力”充分释放;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完善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强化文旅深度融合的制度设计,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体制机制,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
紧扣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落实“两山”理念体制机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完善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持续提升美丽吉林建设效能;
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健全维护国家安全体系和国防安全体制机制,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健全社会治理体系,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
一系列有效管用的改革举措,切实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难点,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一定能”,以可感可及的改革成果造福于民,以改革之力推动吉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以开放促改革 发展机遇再拓展
欲求突破,必先开放。开放,是推动吉林全面振兴之必然。
2024年12月17日,奥迪和中国一汽的合作项目——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简称奥迪一汽)在长春正式启动量产。该项目建设了奥迪在华首个基于PPE豪华纯电动平台的生产基地,致力于打造纯电动车型,年产能逾15万辆。
这是吉林强力推动对外开放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树立了中德汽车产业合作的全新典范,向世界发出了开放、合作、共赢的强音。
与此同时,这一重要开放成果带来的“收益”显而易见——
奥迪一汽及其先进生产基地,根据规划,奥迪一汽50%的供应商将配置在30公里半径范围内,吸引众多零部件头部企业落地长春。我省已开工建设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园,为汽车产业链升级带来了新的机遇。
改革促进开放、开放倒逼改革、开放也是改革,吉林正在充分发挥沿边近海优势,抢抓机遇、乘势而上、重振雄风,努力在开放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不久前,延吉—长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获批,将成为我省打造东北东部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区和东北振兴、沿边开放等国家重大战略支点。
这是我省借“东风”抢占开放“高地”,对自身优势精准把握的又一实例。
吉林坐拥中俄蒙朝四国交界处的黄金地带,具有连通欧亚大陆桥的独特地理位置。近年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化,吉林正紧抓这一历史契机,致力于将长春打造成东北亚物流枢纽中心,加快推进长春新区、珲春综合保税区等重点开放平台建设,扩大国际交流合作范围逐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开放不仅仅是资本与货物的流通,更是知识、技术和人才的交融。
中国一汽科技创新基地,是未来汽车技术的“孵化器”。2024年以来,这个为突破新能源、智能网联核心技术而打造的全新研发基地,已孕育了多项先进技术,成为中国一汽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
中国一汽创新动力的背后,有着吉林作为属地力量的强大支撑。我省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汇集了多所高等学府与科研院所,为创新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全省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速,培育新兴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高附加值产业初露锋芒。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世界银行《2024年营商环境报告》,吉林在市场准入便利度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对此,我省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推行“一网通办”“证照分离”等政策,简化审批流程,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从思想上的破冰,不断向深层次拓展对外开放,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开放,让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动力愈加强劲。
放眼世界,国内国际的大舞台上,“吉林声音”愈发响亮。
德国大众、法国威立雅、日本丰田、韩国三星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投资吉林后,正在谋求更大空间;华为、中兴、腾讯、浪潮、科大讯飞等国内行业领军企业加快布局,资金、技术、管理、人才、资源等生产要素源源不断入吉……
吉林企业“走出去”发力全球市场。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已出口到美国、澳大利亚、巴西、泰国、沙特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汽红旗已成功进军中东、欧洲、东南亚等地……
2024年1—11月份,全省进出口总额增长8.1%,实际利用外资增长7.9%。这份答卷,是吉林全力推动开发开放的一个鲜明注脚。
奋楫改革,足音铿锵。吉林振兴,必须以改革开路、以改革破题,以改革精神抓改革。吉林人大胆解难题、蹚新路、破坚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探索前行,努力把改革“蓝图”变成“实景”,奋力谱写吉林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初审:马萍
复审:刘晗
终审: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