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专业是人才培养和承载知识创新的重要载体,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新时期,要准确把握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使命要求,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为抓手,深化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全面提高高校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形成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立足需求导向,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设置是高等教育优化结构、提高质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基本保证。全面加强学科专业建设,要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超常布局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储能技术、量子科技、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生物技术等新质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要依据自身办学定位和区域产业发展实际,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等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力度,打造优势特色学科专业集群。构建高校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机制,以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为区域发展赋能增效。科学把握数智时代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主动探索“人工智能+”学科专业建设新模式,深化人工智能与基础科学、信息科学、医学、哲学社会科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具有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和交叉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立足质量导向,加强学科专业内涵建设。加强一流学科建设,应树立系统思维、全局观和创新驱动发展理念。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与国家创新体系、现代产业体系深入融合的体制机制,提高高校课程教材体系、教学实训模式以及资源配置方式对国家重大战略和新兴产业变革趋势的响应速度,在重大技术攻关中培养战略性、引领性拔尖创新人才,面向现代产业发展培养专业化国际技术转移人才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校要以高水平科研平台为支撑,加强有组织的科研,强化基础研究系统布局,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基地、优势团队和重点方向科研发展,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同时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推进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水平。学科专业建设要紧抓国际人才转移“窗口期”,精准延揽国际顶尖专家和具有高水平科研潜质的青年英才,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在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实践中完善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和潜能。
立足发展导向,完善学科专业评价体系。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是树立正确办学导向的“指挥棒”,也是提高现代教育治理能力的关键点。用好教育评价这根“指挥棒”,要注重差异性和多样性相结合,充分考虑不同学科专业的历史积淀、发展现状和特色差异,探索分类评价模式,既突出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的共性标准,又尊重个性发展特色,鼓励学科专业以比较优势确定发展重点,以鲜明的研究领域和方向追求差异化卓越。要兼顾生产能力与生产状态,一方面从显性角度对学科专业的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水平和社会服务水平等功能性表现进行评价;另一方面要充分反映其内部治理能力和水平,例如是否具有清晰的发展使命、研究方向是否正确,是否具备合理的学术梯队、明确的管理制度和良好的组织文化等。要兼顾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估,积极构建符合学校特点、遵循学科专业发展规律、反映学科专业发展动态及潜力、兼顾投入与产出绩效的内部评估机制,坚持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估相结合、总结性评估与常态化监测相结合,以带有宏观视角、发展眼光与人文关怀的周期性“健康体检”,充分激发学科专业高质量发展的内驱力。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作者:刘鑫
初审:刘晗
复审:马萍
终审: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