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的四平。 李坤 航拍
老人们在仁兴社区敬老食堂就餐。
四平市政协文史委卫健组携手市第四人民医院党委,走进阳光天使特殊教育培训中心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袁松年 摄
红珊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志愿者为失独失能老人送去关爱。高鸿 摄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在四平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民政工作如同一颗璀璨闪耀的星辰,照亮了百姓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四平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的重要指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民生福祉,从养老服务的温馨守护,到儿童福利的精心呵护;从社会救助的坚实兜底,再到慈善事业的爱心传递,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用行动诠释着使命与担当,描绘出多元民政的发展画卷,谱写出多彩民生的壮美华章。
养老服务—
情暖桑榆,守护最美“夕阳红”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四平市民政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做到了老年人的心坎上,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如诗如画。
加强养老机构监督管理。持续推动更多优质的养老资源向老年人开放,让老年人放心选择、安心养老。2024年初,对全市养老机构开展等级评定,21家星级养老机构脱颖而出,成为老年人安心的港湾。四平市综合养老服务示范中心拔地而起,宛如一颗明珠,目前已竣工验收运营。项目总投资9073万元,占地面积2.67万平方米,床位444张,设施完备,服务优质,为养老机构树立了标杆。安全与技能并重,会同相关部门举办了两期养老机构安全生产和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班,提升了养老服务软实力。组织多家养老机构开启社会老年人试入住全新体验,让老年人亲身感受养老机构的饮食、住宿及各类休闲娱乐等全方位、全流程服务。试入住老人赞不绝口:“试入住让我们对养老机构有了全新的认识,以前总担心养老机构的生活会很单调,现在切身体验到了工作人员的热情服务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心里踏实多了。”
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敬老月”活动精彩纷呈,以“护航银龄之舟,服务与爱同行”为主题,发起2024年“敬老月”活动,共开展5场“法律为公,平安晚年”普法宣传活动,4场“艺术为悦,乐活晚年”文艺汇演活动,8场“医者为爱,健康晚年”爱心义诊活动。重阳节对市区困难家庭中260余名60周岁以上的失能失独老年人开展走访慰问,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物品;对市区35名百岁以上老年人按照每人1000元的标准发放慰问金。构建老年教育办学体系,全市已发展老年大学4所、老年开放大学5所,学员达5000人以上。社会优待彰显关爱,医疗机构开辟老年人绿色通道、每年为65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65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城乡低保老年人去世免收殡葬费用。
居家巡访关爱无微不至。市民政部门会同市财政局,联合印发《四平市关于开展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集中照护服务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开展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集中照护服务。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采集居家老年人信息10.5万人,累计探访8.9万人次,其中独居、空巢、留守、特困、高龄、失能(含失智)、重残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8类老年人3.5万人,累计探访4.8万人次,按需提供巡访关爱服务。目前,铁东、铁西两区已确定4家养老机构接收经济困难完全失能老年人,经评估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已入住。组织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让家更安全舒适,共排查出有改造需求的家庭592户,已完成592户入户改造。
老年助餐服务贴心暖胃。制定下发《关于印发<四平市关于发展老年助餐服务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确定补助政策。2024年,全市共建设社区老年助餐场所101个,公示老年人就餐各项优惠政策,满足社区居家老年人的就餐服务需求。
“银龄行动”活力四射。老年体育、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截至目前,全市共有老年体育活动场所644个,老年体育健身团队158个,社区法律援助点173个,志愿者服务队伍262个。四平市老年开放大学拥有声乐、朗诵、书法、绘画、二胡、戏曲、模特、舞蹈、舞韵瑜伽等17个专业,学员2000余人。学员经常组团到社区和养老机构进行慰问演出,用行动诠释着“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美好内涵。8月,为全市老年广场舞爱好者培训广场舞《龙腾盛世》,24支老年秧歌队在英雄广场展演,吸引近万人观看。
儿童福利—
爱润童心,点亮希望之光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四平市民政局不断完善困难儿童保障制度,持续为孤残儿童带来美好、幸福、快乐,推进儿童福利事业如春日暖阳,温暖着每一个困境儿童的心灵。
农村留守困境儿童保障制度先行。成立四平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相继出台《四平市关于推进全市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和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实施方案》等多项政策,构建起全方位保障体系。选配935名儿童主任、培育12家服务困境儿童社会组织、吸纳500多名爱心人士,携手并肩,参与儿童关爱,为全市特殊儿童撑起一片爱的天空。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特殊儿童1739人,已全部建立起信息台账,实施精确管理,开展精细保障。
儿童福利院易地改建项目如火如荼。谋划四平市儿童福利院易地改建项目,计划总投资900万元,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可设置儿童床位115张。目前,申请的中央预算内资金280万元已获批准。改建后的市儿童福利院,将被打造成集孤残儿童托养、医疗康复、特殊教育、技能培训、社会融入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儿童成长乐园。
孤残儿童保障能力逐渐提升。加大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力度,对符合条件的做到精准认定、应保尽保。落实基本生活费自然增长机制,生活标准不断攀升。目前,机构养育儿童最低生活标准每人每月1700元、散居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最低生活标准每人每月1250元,保障标准位居全省前列。
儿童关爱活动丰富多彩。利用“99公益日”募集的慈善资金,开展系列关爱儿童活动:农村留守儿童“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关爱保护专项行动,让留守儿童不再孤单;连续5年每年利用慈善资金30万元,实施“点亮童心·相伴成长”困境儿童服务项目,为300余名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送去温暖;推行“爱心午餐”行动,每年帮助市区300余名困难学生,解决每人每学年700元午餐难题;开展“情暖童心·爱在四平”“乡村儿童助学”“情满中秋”“送关爱,暖童心”多项活动,项项情真意切。
养教结合关爱孩子成长。对机构养育的儿童,采取“养教结合”,做到边养边教,提升孤残儿童养、治、康、教、安服务水平。4月26日,爱心组织为市儿童福利院行动不便的儿童捐赠9辆轮椅。6月25日,市儿童福利院精心策划了一场户外游园主题活动,孩子们在工作人员的陪伴下游览四平植物园。游园时,孩子们或追逐嬉戏,或欣赏美景,还坐上了小火车,欢笑声此起彼伏。小明拉着院长张杨的手,眼含泪光说:“张爸,谢谢带我们来这里,天好蓝花好香,我感觉自己好快乐!”
社会救助—
兜底保障,筑牢民生“安全网”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四平市民政局全力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精准兜底,有效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进展,为困难群众撑起一片希望的蓝天。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日益健全。制定《四平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施细则》,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等8项救助制度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8+1”社会救助制度框架,实现了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全市年均保障城乡低保对象5.7万人、特困人员约0.9万人。
社会救助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制定《关于确定2024年度市辖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的通知》,兜住、兜准、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安全网,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今年1月1日起,市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每月600元提高到660元,农村由410元提高到470元;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同步增长,城镇每月780元,农村每月535元。
“两项补贴”按时足额发放到位。预计12月末,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约20845人,累计发放资金约2120.8万元;享受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约29974人,累计发放资金约3065.7万元。
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持续落实“低保渐退”政策,有效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预计12月末,全市已脱贫人口、脱贫不稳定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突发严重困难人口纳入低保约14570人,纳入特困约2430人。
信访监督管理严格规范。坚持依法信访接访,“三公开两公示一公布”制度阳光透明,全方位接受社会监督,切实打造诚信救助、满意救助。
创新救助管理方式,打造救助品牌亮点。扩大群众知晓度,在广场、彩票站、地下通道等高人流量地点设置“救助引导牌”250余个提升救助管理和服务水平,在市区人流密集场所、重要交通线路选取425个监控点位,建立“街面救助视频巡查平台”。前置服务关口,在火车站建立临时救助点,实现“警站联动”救助模式;联合多家单位及社会组织,建立覆盖全市范围内的临时遇困人员流动救助点。建立医疗绿色通道,与市第四医院合作,构建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网络,确保受助人员能够迅速获得专业的医疗救治。
开展“6·19开放日”活动。市救助管理站紧扣“携手相助,让救助更有温度”主题,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开展2024年度“6·19开放日”活动。当日,受邀的社会组织、社区工作者等各界爱心人士,先后参观了救助接待大厅、监控室、宣传展区、食堂、男性受助区、档案室、女性受助区、未成年人受助区等,了解受救助人员的生活起居、医疗救助、护送返乡、心理矫治等情况。爱心人士刘女士说:“开放日活动,让我了解到救助工作的内容,也感受到了救助工作的辛苦,更要感谢党的好政策。”救助管理站负责人说:“我们站全年无休,24小时提供救助服务,求助电话全天畅通,确保求助线索及时响应,做到临时遇困人员应救尽救。工作虽然辛苦,但全站人员始终如一,用心用情,让每一个临时遇困人员都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与关怀。”市救助管理站还“走出去”进行街面宣传,向过往群众发放救助政策宣传单。
慈善事业—
爱心汇聚,共筑幸福“同心圆”
四平市民政局紧紧抓住群众的“急难愁盼”,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促进慈善事业蓬勃发展,如涓涓细流,汇聚成爱的海洋。
培育社会组织茁壮成长。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社会组织573个,其中市本级165个。鼓励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有8个社会组织承接了“温馨关爱夕阳红”“点亮童心·相伴成长”服务项目;有23个社会组织参加“99公益日”网络募捐;有8个社会组织举办“慈善大集”11场,并参与到“幸福家园村社互助”项目中;社区社会组织相继开展“社区文艺”“志愿服务”“爱心义诊”等特色活动,在扶贫济困、社会治理等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服务民生大局成效显著。通过助力脱贫攻坚,接收定向捐款3000余万元,全部及时发放到位。在10个村(社区)开展“幸福家园”村社互助工程试点,开花结果。拓宽募捐渠道,广泛募集慈善资金。2020年起,每年组织的“99公益日”网络募捐活动成绩斐然,25万人次参与,累计筹集善款1139万元,连续4年位居全省前列。2019年至今,5年来线上线下共募集款物总价值5899万元。
慈善品牌熠熠生辉。5年来,持续开展助医、助困、助学、助老活动,累计公益支出5438万元。每年元旦春节期间,组织开展“情暖万家”活动,累计救助困难家庭1.7万余户。实施大病患者救助项目,救助困难家庭重病患者241人次;为1018名新中国成立前出生的困难老人发放慰问金50.9万元;实施慈善助学项目,每年初秋开展“圆梦大学”活动,对235名城乡低保家庭和建档立卡困难家庭被录取考生,每人给予3000元救助。创新推广“物质+服务”救助模式,实施“温馨关爱夕阳红”项目,投入资金140余万元,委托社会组织,面向困难家庭失独失能老人,开展生活照料、卫生清洁、康复护理、代办代购、心理慰藉和节日走访慰问等上门服务活动,累计有700多位老人受益;实施“点亮童心·相伴成长”项目,委托社会组织对困境儿童、留守儿童,进行兴趣培养、社会融入、健康护理、心理疏导、物质帮扶等关爱活动,累计投入资金75万元,有900余名儿童受益。
志愿者的身影活跃在大街小巷。入冬以来,市慈善总会联合多家社会组织,对困难家庭失独失能老人开展上门服务。红珊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根据不同需求,为老人提供量血压、剪指甲、刮胡子、厨房清洁、干农活、代买秋菜等服务。铁东区社会工作联合会搭建爱心桥梁,为每户粘贴《温馨关爱夕阳红》项目服务卡,告诉老人有需求或紧急情况,随时拨打电话求助。失能老人邢阿姨行动不便,需要一辆轮椅,志愿者李健立刻响应,将轮椅送到老人家中。
因对慈善事业贡献突出,四平市慈善事业发展服务中心被评为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全省“99公益日”网络募捐活动组织工作突出单位,开展的“温馨关爱夕阳红”项目荣获“吉林慈善奖”。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作者:崔维利 高鸿
初审:马萍
复审:刘晗
终审: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