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更惠农——双辽市发展现代农业一瞥

  更新时间:2024-12-06 07:32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眼下,双辽市辽南街城乡村草莓大棚里的草莓已进入坐果期,农户们正加强全周期的管护,确保草莓的品质和产量。农兴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今年种植了6栋大棚草莓,种植面积4000平方米,预计每栋产值能达7000元。草莓品种全部优选丹东久久草莓,口感甘甜、香气宜人,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近年来,双辽市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坚持发展现代化农业,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推广科技创新,延伸拉长产业链条,促农增收、助农致富。

良法+良技,村民“齐收益”

永加乡的玉米种植户刘子忠,高兴地分享起了自己今年的收成:“今年我家10公顷的地,估计能收20万斤以上的玉米。”这一切都得益于双辽市农业部门推广的新型种植技术。以永加乡为例,通过实施宽窄行技术密植、有机肥抛洒以及一喷多促等种植技术,玉米保苗率增加32%,平均公顷产量达21000斤。

新技术、新方法带来高收益,刘子忠的体验并非个例。

玻璃山镇聚宝村齐小峰的“大垄双行水肥一体化密植示范田”,整体面积1.8公顷,是典型的沙壤土质。今年种植了“金育226”号玉米新品种,肥料使用“中石化肥”,采取大垄双行的种植模式,理论测产每公顷产量27867斤,比原来的公顷产量16000斤提高11000斤以上。

还有双山镇秀水村,高产示范区采用大垄双行水肥一体化技术,玉米喜获丰收;柳条乡清沟村,采用水稻有序抛秧的种植新技术,每公顷产量突破19000斤。

科技+智能,焕发“新活力”

双山镇“乐稻小镇”的育秧工厂,可谓是科技满满。智能灌溉一体化设施、智能温控系统、植保信息监控系统、智慧大棚控制平台……借助手机就能实现浇水、施肥等一系列操作,门口的电子显示屏实时显示温度、湿度、土壤pH值、光照辐射等信息。科技感十足的大棚,为秧苗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为秋季粮食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除此之外,“乐稻小镇”还采取了“有序抛秧”和“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借助新型水稻抛秧机、无人机、北斗导航播种机等先进机具,水稻产量提高10%以上。据“乐稻小镇”经理阚丽莹介绍,今年“乐稻小镇”种植水稻260公顷,每亩产量约1200斤。

以科技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双辽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智慧农业体系。今年,双辽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7%;全市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5万亩,实施黑土地保护234.73万亩;开展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工作,承担了国家及省玉米、水稻、花生、大豆及杂粮杂豆等品种对比试验;落实县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0个,乡级粮油高产示范区19个。

引领+带动,共走“致富路”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前进方向和必由之路。

双辽市红旗街道享有“花生之乡”的美誉,双英花生种植专业合作社就坐落在这里。合作社立足双辽市花生产业优势,采用育、繁、推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带动周边村民增收。

“合作社不断研究新品种和新技术,自主研发繁育出‘双英’系列花生品种,从种子培育到生产、加工,逐步延伸产业链条,把传统农业生产与食品加工、电商、物流等相结合,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产销模式,今年带动农户种植花生面积15万亩,预计平均亩产700斤至800斤,产值可达3.33亿元。”合作社理事长张英说。

去年,合作社通过2100亩土地流转、技术托管、小农户参与订单收购等措施,使农户拥有了稳定的收货渠道,不用再为销路发愁。合作社成立至今,已带动双辽市以及周边各地5298户、10多万亩土地种植花生,每亩增产增收600多元,创造社会效益6000多万元。同时,合作社每年季节性用工优先录用困难家庭,每人每年平均增收8000元至10000元。

近年来,双辽市不断提升适度规模经营水平,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多元经营主体,让农民以“订单收购+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模式,参与产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达到土地流转获租金、入股分红获股金、劳务输转获酬金的目标。

2024年,双辽市新型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流转总面积为168.1万亩,占全市土地确权实测耕地总面积的68.05%,户均增收上千元。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作者:张妍 本报记者 崔维利 杨率鑫

初审:马萍

复审:刘晗

终审:张宇


编辑: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