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吉林千里沃野,呈现一派岁稔年丰的喜景。本报《翠花走千村》栏目组记者走进广袤的乡村大地,文化振兴的号角正在处处垄亩之间吹响,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龙井市三合镇北兴村,古村新韵,文化与旅游完美融合的传统村落,如今正以文化振兴为抓手,焕发出新的生机。
“盘活闲置资源、开发传统文化是我们村致富‘法宝’。”驻村第一书记张新宇说。北兴村的百年故居是龙井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朝鲜族民居,距今已有140多年历史,是省级重点保护单位。为有效保护、开发、传承该文化资源,2022年,该村引进不咸山舍文旅有限公司,建设北兴村乡村振兴朝鲜族民俗文化产业发展项目,依托对现有房屋改造提升及院落加建扩建,开发集朝鲜族特色民宿、生态种植养殖、亲子体验、鲜果自主采摘、康养基地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项目。
北兴村的民居民宿,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又为村屯注入了现代活力。不咸山舍文旅有限公司负责人王立夫说:“我们要做一个目的地型的村落,用乡村文化给游客增加记忆点。”
图们市月晴镇白龙村,文化与产业双轮驱动,一个“百年部落”,唤醒“文化振兴”,实现华丽蜕变。
72岁的白龙村村民金京南站在百年老宅前,向记者介绍“百年部落”的文化与历史。屋内的千余件老照片、老器物,直观地向游客展示着当地朝鲜族的历史和生产、生活原貌。屋内,灶台与客厅相连,卧室干净整洁,民族风情浓郁。金京南40余年坚守老宅,传承守护民族文化,让这间百年老宅始终保留着生活气息。
如今,白龙村以这栋百年老宅为核心,新建了15栋特色朝鲜族民居,“边境”“百年老宅”“民族文化”……这些特色鲜明的文化标签,吸引一拨拨的游客走进这里,一场场朝鲜族歌舞表演,让更多游客更直观地感受到这里独特的文化魅力。白龙村成为人们了解朝鲜族民俗文化的“一扇窗”。
“百湖之城”乾安,历史上是十三朝属地,文脉厚重绵长。沿袭千年的捺钵文化,将“千字文”刻进这方土地,文化大院遍地开花。
大布苏镇传字村,20年前,村民祖国山办起了乾安县第一家文化大院。为了置办乐器,那年,他步行几十里路,去县城买回了一把唢呐;他找来16个村民,用原始笨拙的手法,抻开一张尚未熟好的皮子,将村里一面破旧的老鼓改造一新。当这里锣鼓喧天,响起悠悠唢呐声时,他精心布置的400平方米的农家文化大院开始闻名乡里。祖国山高兴地告诉记者,20年间,远村近屯的人们,在乡间鼓乐中,被这种极具贴近感的形式所触动,他们从四面八方涌进这里,轻松自然,歌唱生活……
从此,乾安县200个文化大院植根黑土,相继诞生;20余家小剧团陆续组建,竞相发力;300余名文化志愿者和4000名业余文艺骨干,带着传承使命,凝聚文化力量,用新时代主旋律唱响乾安大地。
记者手记:
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用传承和开发助力文化振兴,赋予新时代内涵,展现新时代风采。近年来,吉林省各地乡村文化不断绽放异彩,群众热情不断高涨。读书看报、唱歌跳舞、制作根雕、泥塑、刺绣、剪纸等,千村万屯,各类文化活动层出不穷。他们在厚重的乡村文化底蕴中,将新时代的幸福生活,融进欢歌笑语里。走千村,访万户,《翠花走千村》栏目组记者看到,一个个依托厚重文化底蕴的文化振兴项目,正以另一种富足和丰腴砥砺前行,吸引越来越多人的目光,文化效益日益凸显。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作者:记者 任胜章
初审:马萍
复审:刘晗
终审: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