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作家顾文显的书房,最显眼的是他的大书架。与别人不同的是,他书架上大多数的书是他自己的作品集和入选的各种故事、小小说选本。写作以来,光是发表的故事和小小说就有1100多万字,令人咋舌。他的创作不仅高产,而且质量很高,曾被誉为“获奖专业户”。记者问顾文显:“您的获奖证书摞起来,有您高了吧?”顾文显幽默地回答:“那得分怎么个摞法,要是连封皮一块儿,姚明也比不上;如果抽出证书的内芯,跟武大郎差不多。”
顾文显与共和国同龄,今年75岁,仍然文思敏捷,每天写作。故事、诗歌等仍时常见诸杂志、选本和获奖名单。顾文显由衷地说:“靠着倔强和一点聪明写了一辈子。写作也确确实实让我养家糊口,不仅喂养我的精神,也喂养了生活。所以文学真是融入血液,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对文学无比感恩。”
顾文显
顾文显的书架
从痛苦的农村娃到“杰出故事家”
宝剑锋从磨砺出。顾文显的创作人生与共和国一样,也在艰辛、坎坷中成长,在不懈奋斗中收获胜利的果实。顾文显出生于青岛市区,12岁那年,他随父母流落于长白山下一个偏僻的小山沟。失学、贫穷和繁重的劳动接踵而来,他又长得矮小瘦弱,长时间的野外劳作使他经常冻伤,晚上疼的睡不着觉。命运似乎一下将他扔到谷底。顾文显有过怨恨,有过悲观,有过绝望,但终究不愿自己的青春和理想埋葬于此,他抱着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拼命读书和自学。他当过生产队的记工员、会计和小学的民办教师。1983年经过考试成为一名市里的教师。这时,30多岁的顾文显萌生了文学创作的意愿,并开始在本省报刊发表诗歌,两三年就小有名气。他写作体裁涉猎较广,散文、诗歌均在报刊发表,且均有获奖。1984年他的一篇新故事作品获得上海《采风》杂志征文大奖,被邀请免除一切差旅费用前往黄山出席笔会,这次远行让他喜出望外,同时也发现了自己在故事创作上的潜质。
故事伴随着人类语言的诞生,产生于远古时代。它来自民间,作为一种很接地气的文学载体,深受百姓喜爱。西方的《一千零一夜》、中国的《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如历史的“活化石”,广为流传,家喻户晓。顾文显决定从此以创作故事为文学主营,也终于等来了命运的转折和垂青。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顾文显的故事创作达到了巅峰状态,特别是注入新理念的传统故事,独占了中国故事杂志的半壁江山。同时,稿费收入也帮顾文显摆脱了困境。30多年来,他出席了中国故事名刊数十次笔会,游览名山大川的同时增长了见识。1992年,他的作品登上中国最高故事杂志《故事会》后,自信心进一步增强,成为全国十几家大刊的骨干作者。在《故事会》《上海故事》《故事家》《故事林》《故事世界》《民间文学》等名牌杂志均获得过年选一等奖(一等奖只一名),还有很多其他月奖及二三等奖;自1999年有《中国故事年选》以来,一直到至2014年,15年间他的作品一直入选《中国故事年选》。新故事《临死之前打个电话》,获得中国通俗文学杂志协会全国征文第一名。进入21世纪,顾文显的创作热情也毫无减弱之势,每年发表作品均在50万字以上。已出版《草屋小学》《割豆割豆》《微型探险队》等专著24部,作品入选500余种结集、典籍中。因此,“中国故事界的长青树”的桂冠戴在了他头上。2014年,顾文显被中国故事期刊协会授予“2013年度中国杰出故事作家”称号(全国仅一名),还享有“获奖大王和笔会专业户”的美誉,成了当之无愧的“故事泰斗”。
顾文显写的故事文学性强,写的纯文学故事性强。写故事的同时,他的短篇小说获过国内大奖,其小小说作品获得过数十次奖励。从2008年至今,其作品一直入编《小小说年选》或《微型小说年选》。湖南的龙钢华教授将他的3万字传略收入《中国微型小说作家年谱》(待出版),小说评论家也对顾文显的微型小说很感兴趣。
激浊扬清的写作和“知行合一”
顾文显说,刚开始写故事,主要写有趣好玩的,抒发情感,发挥特长,一半是为了赚钱生存。后来越来越有了社会责任感,眼睛会盯上一些社会不良现象。看到有人迷信鬼神,便写出许多讽刺装神弄鬼和算卦骗人的故事。看到贪官污吏的行为,便写出一些如《除夕奇遇》《鬼村》《省长是俺家乡人》等领导忠诚为民的故事。顾文显的作品经常弘扬正义、博爱、公正、善良、信义,抨击最多的是迷信、愚昧、贪婪。生活中所遇所感都能带给他灵感,成为写作素材,反向构思创作出一波三折,人物鲜活,耐人寻味的故事。比如,有一次他拿到了100元假币,就写了一个勉强凑上学费的大学生,故意在交给老师的学费里夹带了300元假币。老师知道后没有戳穿,而是用自己的钱交了上去的故事。听到有人嘲笑农民工,他就写了一个工人不顾生命危险,拼命坚守职责的故事《精神》。根据一次自己与街边的残疾理发师约定理发后,理发师在大雨中久久等候他的经历,写出故事《理发男孩》。写了“我”冒雨如约去让残疾男孩理了发,理发男孩不收“我”的钱,还想认“我”做父亲,也深深感动了“我”的故事。顾文显回忆说,他当时冒雨去赴约后,那晚睡得很好,做了一个善良人应该做的事。他还必须写出来,感动或感化他的读者。写这小故事虽然只用了一小时,可他积累这份善良,却用了大半生。记得《明贤集》里开头一句便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他深以为然,文学归根结底去做的,也是守护善良,传播良知。
写故事改变命运后,顾文显尽己所能回报社会。1995年,他投入到民间文学的抢救事业中,10年来深入农村,自费提供伙食,跟会讲民间故事的农民、民间艺人交朋友,先后挖掘、抢救了近百万字的民间故事资料,发现、举荐了6位被官方授予的“省级故事家”。在此基础上,他编辑了《吉林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故事卷——浑江市区卷》,整理出版了《贾成明故事集》和《南侠、北侠》,《南侠、北侠》获第二届北方十省民间文学评奖一等奖。1996年,顾文显在白山组建白山故事沙龙,从“故事盲”抓起,三年后成员达到20名。凡是中国有故事期刊冒出,白山故事沙龙成员便有作品发表,吸引6、7家故事杂志主编率领编辑到白山组稿,中国故事界便有了“南杭州,北白山”之称。为白山作家走向全国,提高家乡知名度做出了重要贡献。顾文显无愧于获得的吉林省“德艺双馨”荣誉称号。
顾文显
剧本搬上银幕,圆了电影梦
2006年秋,已是花甲之年的顾文显做出一个决定:有生之年实实在在下到农村,去深入一回生活。他选中了长春市农安县合隆镇的陈家店村,此后每月坚持过去生活几天。在为期一年的深入生活过程中,他的预期目标是:创造新农村的新影像,替换掉头脑中固有的农村必是落后、贫苦的旧观念,完成一部文化底蕴与艺术含量双高的作品。同时,他还打算在三年内写成“农村小说三部曲”,去反映农村不同时期农民的生活状况。
凭借深厚的讲故事的功底,顾文显创作剧本驾轻就熟。2009年,顾文显两部电影处女作《翻过那些山》和《阿K诗篇》同时被长影投拍,当时一位编剧同时被拍两部电影尚为首例。当年在长影内部,两部影片打分均名列前茅,巨幅宣传画被放到长影大院显著位置。想起这件事,顾文显至今仍觉得骄傲和荣幸。“此后,我完成了30集电视剧本、电影剧本 10多部,其中上映 5部,微电影7部。无论我有无进步,倘若问及这样一个问题:是谁圆了你的电影梦?答案是肯定的:长春电影制片厂!”顾文显感激地说道。
梅花香自苦寒来。对于真正的作家而言,无论拥有多么风光的时刻,生活的多数时光都是与孤寂相伴的。顾文显更像“老黄牛”一样,每天在文学的土地上开垦、耕耘。安逸和娱乐从来离他很远,他的生活真是印证了那句名言“人生就是战场”。顾文显一直信奉,舒适只能消磨人的意志,丧失斗志。对于文学创作而言,苦难更是一种财富。他在黯淡时积累,在低谷时从容;在绝望中创造希望,在困厄中走向辉煌。正如他在尝遍人生的酸甜苦辣和写作的冷暖悲欢后,那样意味深长说的一句话:“在逆境中成长,挺好!”相信这句金玉良言会给不愿虚度人生,碌碌无为的人们以借鉴,以启迪,以领悟。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梦溪
初审:马萍
复审:刘晗
终审:张宇